许党报国初心不悔 两位河北籍“七一勋章”获得者逝世
许党报国初心不悔 两位河北籍“七一勋章”获得者逝世
扫码阅读手机版
两位河北籍“七一勋章”获得者逝世
许党报国 初心不悔
河北日报讯 6月8日,中日友好医院发布讣告,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辛育龄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6月7日22时5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同一天,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也发布讣告,表演、导演艺术家蓝天野同志,因病于2022年6月8日13点43分在北京家中逝世,享年95岁。
辛育龄:“救死扶伤平生愿,人生价值是奉献”
1921年,恰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那一年,辛育龄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
许多人认识他,是因为精湛的医术。但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曾是白求恩身边的小战士。
1939年,八路军司药员辛育龄被派往白求恩医疗队工作。在炮火纷飞的前线,多次目睹白求恩不肯撤退、镇定地为伤员做完手术,辛育龄萌生了学医报国的念头。同年7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救死扶伤平生愿,人生价值是奉献。”辛育龄写下的这句诗,正是他用行动践行的誓言。
上山采药制成抗疟药片、研制出治疗疥疮的皮肤擦剂软膏以解除战士疾苦,报考党创办的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成为外科大夫……在战火中走上从医之路的辛育龄看到民众对健康的渴盼,更体会到当时医疗卫生事业的步履维艰。
新中国成立后,辛育龄被国家选送赴苏联深造,1956年获医学副博士学位回国,掌握了当时国内尚属空白的胸外科技术。他一头扎进位于北京通州的中央结核病研究所,在艰苦的条件下,着手组建胸外科。
1958年到1980年,牵头举办培训班,为全国培养出1000余名胸外科技术骨干,指导各地40多所医院建立胸外科……他把胸外科发展的“种子”播撒到祖国各地,一个医、教、研合一的胸外科体系逐步形成。
但辛育龄能做、想做的,远不止这些。
首创双腔插管麻醉法保障手术安全,挽救了两百多位重症肺结核病人的生命;创立支气管残端黏膜外层缝合法,基本避免了支气管残端瘘这种致命的手术并发症……多年来,辛育龄在胸外科领域取得了无数“从0到1”的突破。
医学探索无止境,辛育龄最大的愿望便是“做一棵无影灯下的‘不老松’”。
即便晚年身体每况愈下,需要扶着推车才能走到医院,他仍坚持每周出门诊、参加科室查房。直到89岁时,辛育龄由于长年高强度手术,落下了腰疾,最终不得不退出一线。
蓝天野:“只要党需要我、观众需要我,我就要发好光和热”
他就像是现实版的《叛逆者》,白天在舞台上演出,晚上在油灯下油印进步传单;他是别人眼里的国民党少校,然而胸膛里,却始终跳动着一颗红色的心……
1927年,蓝天野出生于河北饶阳一个大家族。本有一个衣食无忧的童年,但七七事变后,他的生活和当时的中国一起,陷入风雨飘零之中。直到参加革命,红色信仰让他不再彷徨无助。
有交通员因暴露身份被捕,有人问他:“怕不怕?”
他说:“当时很多事情都做不了,能做到这些,为党尽自己的一点力,就已经很高兴了。”
因身处敌占区的危险,蓝天野入党没有仪式,没有宣誓,但他能清楚地记得那个日子——1945年9月23日,经上级党组织批准,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那天起,蓝天野就对自己说:“你是个党员,你就把你自己的全部都交给党。一辈子听党的话。”
1948年,他所在的演剧二队秘密撤离北平,为安全转移,他把本名王润森改为了蓝天野。
时光慢慢流淌,这个因信仰而收获的名字,随他走上了另一个人生舞台。
从《茶馆》到《北京人》《蔡文姬》《王昭君》,再到《钦差大臣》《罗密欧与朱丽叶》《小市民》……蓝天野几十年如一日坚守舞台,为人民文艺事业发光发热。
初心不改,一生奉献。
2011年,为庆祝建党90周年,蓝天野以84岁高龄重返舞台,在经典名剧《家》中首次扮演冯乐山;2012年,北京人艺建院60周年之际,85岁的蓝天野在院庆大戏《甲子园》中担纲主演和艺术总监;2021年3月,94岁的蓝天野再当导演,复排话剧《吴王金戈越王剑》,续写了一段舞台佳话……
70多年来,蓝天野在舞台上、荧屏中的角色常常在变,但有一点从未变过:“只要党需要我、观众需要我,我就要发好光和热。”
(河北日报记者王璐丹综合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