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诞生记②:一粒玉米的“突围路”
种子诞生记②:一粒玉米的“突围路”
扫码阅读手机版
视频制作:河北日报记者殷雪迪
追春光,抢农时。4月18日,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河北沃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玉米制种田里,生产经理赵志瑞正指挥10多名农民用滚轮点播器播种。今年,他们将在这里种下6万多亩“沃玉3号”玉米良种,收获的种子能够满足1700多万亩的市场需求。
1000多公里以外,邯郸市肥乡区沃土种业会议室里,董事长柳纪锋通过手机关注着玉米春播情况。目前“沃玉3号”订购量已超1800万亩。这意味着,这季玉米种子收获后又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柳纪锋(右)和公司技术顾问杨庆申在示范田里察看玉米新品种的长势。(资料片) 河北日报通讯员王庆堂摄
不断试错,实现玉米良种从0到1的突破
“温度10℃,湿度50%。”4月19号10时,沃土种业科研人员姚新英照例打开手机上的远程监测温控APP,查看种质资源库的温湿度。确保整个种质资源库恒温恒湿,才能维持种质资源的活力。
在这座占地1500平方米的种质资源库里,存放着5000多份玉米种质资源,这是沃土种业玉米育种的宝库。
“种质与种子,一字之差,却有不同的内涵。每份种质资源都携带着独特的遗传基因,一旦优势基因重组,就可能诞生高质量的杂交品种。这是培育新品种的希望。”姚新英说。
正是对几千份种质资源进行上万次的排列组合,沃土种业才在不断试错中选育出了最具潜力的优良品种——沃玉3号,实现了玉米良种从0到1的突破。
2005年,沃土种业成立。当时的种业市场,以先玉335为代表的“洋种子”不断占领国内市场,郑单958、浚单20等国内优良品种也呈井喷式增长。中外玉米品种交锋,可谓刀光剑影。
组配、试种、收获、淘汰……成立之初,由于育种资源缺乏,人才捉襟见肘,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沃土种业育种过程一波三折。产出率不高、抗病性不强……一个个新品种被接连培育出来,但综合抗性没有优势,不足以被农民接受。
寻求突破,迫在眉睫。
企业必须具有核心的、原始的创新能力,推出领先一代的产品,才能实现强势突围。柳纪锋深思熟虑后决定,通过校企合作,加强科研育种的技术创新,培育出属于自己的主导品种。
一方有试验基地和种子加工设备,一方育种科研成果急需转化。2009年,沃土种业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成立校企合作育种平台,建立起科研育种信息化管理数据库。一粒玉米的“突围”,就这样开始了。
“育种平台建立后,借助中国农业大学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研发能力,我们能更精准地确定种质资源的基因特性,大大提高了育种成功率。”柳纪锋说。
头戴草帽,身着白大褂,柳纪锋几乎天天“泡”在玉米试验田里,播种、套袋、授粉、观察、记录、选择,把收获的玉米种子拿到中国农业大学实验室里进行对比试验,筛选出理想的材料,然后再播种、管理、对比试验……
“玉米新品种的培育,就像孕育一个小生命。我们要给小生命找一对拥有优良基因组的父本和母本。而小生命的诞生,还需要育种人员对这些亲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组配、测试、筛选,直到小生命性状稳定。”柳纪锋形象地说。
玉米生育期一般为90到120天。按常规育种,一个新品种的育成,一般需要六七年时间。而通过南繁加代繁殖,两三年就可以培育出一个新品种。为缩短玉米育种周期,每年10月,夏播玉米收获后,柳纪锋都会到南繁育种科研基地再播种一季,第二年3月份收获后,带着种子返回邯郸,赶上夏播再种一季……
一年又一年候鸟似的南北穿梭,周而复始的种收试验,柳纪锋跟玉米较上了劲。经过几年的研究和探索,新品种性能越来越稳定,沃土种业终于迎来开花结果的时刻。
2013年,“沃玉3号”通过山西省审定,2015年通过河北省、陕西省扩区引种认定,2018年通过黄淮海主产区国家级审定。
凭借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抗倒性好、抗病抗逆性显著等优势,“沃玉3号”得到市场高度认可,自审定以来累计推广面积达3000多万亩,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成为我省培育的推广面积最大的玉米品种。
优中选优,培育出13个优良玉米新品种
一粒好种子,要从实验室里走出来,更要走向田间地头。但“沃玉3号”推广之初,却遭遇了不少波折。
“小公司生产的玉米新品种产量能高吗?”“先卖种再付款,我们也不敢卖。”面对经销商的种种质疑,沃土种业没有退缩。他们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邀请经销商、农民现场观摩,进行新品种特性的培训讲解。
“大的经销商有顾虑、难攻克,就从小经销商入手。我们的推广团队深入经销商的店里,帮忙推销,认真给农民讲解。慢慢地,‘沃玉3号’知名度提高了,市场打开了。很多小经销商越做越大,如今成了‘沃玉3号’的专营商。”柳纪锋说。
好种子,经得住市场的考验。去年,黄淮海夏播玉米锈病大面积发生,80%玉米品种减产严重,沃土种业的“沃玉3号”以其超强的抗锈病能力,成为国内玉米生产极少数增产品种之一。
成绩斐然,科研却从未停下脚步。
在柳纪锋的办公桌上,整齐排列着大小一致的玻璃瓶,里面装满黄澄澄的玉米粒,瓶子上贴着它们各自的名字,“沃玉3号”“沃玉964”“沃玉558”“沃玉111”……这些都是柳纪锋的“孩子”。
拿起贴有“沃玉558”的瓶子,柳纪锋如数家珍:“这是我们针对东北市场研发的玉米新品种,2017年通过辽宁省审定,目前在当地已推广40多万亩。”
“任何优良品种都有其适宜的种植区域。根据不同的玉米生态区,我们会确定选育不同类型的新品种。”柳纪锋举例说,东北是玉米春播主产区。沃土种业与当地育种单位交流种质资源,在当地合作试验点试种,推出了适合东北地区气候条件、生产期短的新品种。“沃玉558”一经推出,就受到当地市场的青睐。
“沃玉111”是“沃玉3号”的升级版,抗锈病和丰产性更好;“沃玉964”成为河南当地主推的玉米品种……短短几年时间,沃土种业培育出了13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玉米品种,产品遍布河北、山东、河南、安徽、山西、辽宁等22个省份,成为国内知名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
科技自强,把种业“芯片”掌握在自己手中
农安天下,种为基石。
沃土种业意识到,当前,传统育种方法选择效率低、周期长,已经很难满足当前粮食生产对优良品种的需求。利用以种质基因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单倍体工程化育种技术等为代表的生物育种技术,快速育成适应市场的高新品种,将是种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将成为未来种子企业竞争的焦点。
目前,沃土种业“沃玉03”正在黄淮海主产区进行生产试验。这是沃土种业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利用玉米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的玉米新品种。相比“沃玉3号”,“沃玉03”不仅性能更好、脱水更快,还能实现玉米机收籽粒,省去了收穗、脱粒、晾晒等中间环节,让“地头卖玉米籽粒”成为可能。
持续积聚发展后劲。2019年,沃土种业与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河北省农科院、大北农集团等科研院校及重点企业组成育种科技联盟,构建大联合、大协作联动体系,推动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不断向种业前沿进军。
只有创新才能发展,不惧博弈才能胜出。为把种业“芯片”掌握在自己手中,沃土种业更大的创新蓝图已经绘制。
沃土种业厂区施工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公司玉米育种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项目正在紧张建设中。这里将建成一个投资2.9亿元、占地2万多平方米的玉米新品种研发营销中心,打造国内一流的育种实验室。
“研发中心将引进国际先进的科研设施,着力提升企业精准育种、智能育种能力,加快创制一批具有特殊性状的玉米新种质,选育一批突破性、跨越性的玉米良种,持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科技引领下的转型升级。”柳纪锋说。 (河北日报记者贾楠)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