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之歌|张志忠:像制作工艺品一样打磨产品
劳动者之歌|张志忠:像制作工艺品一样打磨产品
扫码阅读手机版
像制作工艺品一样打磨产品
——记河北大工匠、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数控组班组长张志忠
图为张志忠正在研究工件加工方案。 河北日报记者苑立立摄
4月19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以下简称“十三所”)数控机床生产车间内,一台台数控铣床正在有序运行。伴随着显示屏上由字母、符号、数字组成的指令不停跳动,点孔、钻孔、铣平面……铣床上原本普通无奇的一个个工件,即将被加工成精密零件。
上午9时,十三所数控组班组长张志忠照例来车间查看运行情况,跟踪生产进度。“我们的产品种类繁多、大小不一,对铣工的技能水平和创新性都有很高的要求,不仅需要过硬的编程技能,还需要极强的质量意识和责任心。”张志忠说。
从业21年,张志忠对自己的岗位有着独特的理解——一名合格的数控铣工,不是简单对原材料进行加工,而是要像制作工艺品一样打磨每一件产品。
秉承这种精益求精的信念,他勇于探索,善于创新,承担多项国家级、省级关键件和难加工件的攻关任务,并攻克了加工过程中的无数操作难题。他曾获得全国技术能手、河北省军工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今年又被评为河北大工匠。
精益求精,勇攻技术难题
2001年夏天,从无锡无线电工业学校毕业后,张志忠进入十三所九专部,成为一名普通铣床操作工。
铣工的工作枯燥乏味,初出茅庐的张志忠却甘之若饴,立志做一名优秀的数控铣工。凭借着一股爱钻研的韧劲儿,他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新型吸盘的设计与应用,令张志忠记忆犹新。他说:“机床的升级改造其实是除工艺方案和技术熟练度之外,提升产品加工精度与加工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当时,薄板类零件材质轻薄、不易固定,面临着加工效率低且加工精度不能满足产品要求的难题。一款适合数控铣床所需的吸盘成为解题关键。
为找材料,张志忠跑遍了京津冀区域内各类吸盘市场;为定制吸盘,张志忠与同事不断计算真空吸盘和薄板类零件的切削力,试验方案。最终,他们得出“最优解”,铣出和零件相符的铝制材料吸盘,既操作便捷,又便于提高加工精度。
一次次试制,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提升。经过夜以继日的攻坚克难,张志忠创新发明的“数控真空吸盘技术的应用”,解决了薄板加工难题,装夹简便快捷、稳定可靠,加工效率提升200%,厚度尺寸加工精度从0.1毫米提升至0.02毫米,表面光洁度也有了数倍的提升,达到0.8微米。
“要做好一件事,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大的努力。”在“微径刀具加工工艺”技术应用中,张志忠创新使用直径0.06毫米极微刀具,使产品光洁度达到0.4微米以上的要求,上下腔体装配精度达到±5微米。他设计的“四轴加零点快换加工工艺”,使空间尺寸一致性由0.05毫米提升0.02毫米,开发应用的“2D高速刀路”功能,每年为单位节约成本几十万元。
截至目前,张志忠参与完成的技术创新50多项,内容涵盖工艺技术创新、软件应用创新、软件后处理程序的编写、机床的升级改造等等。其发明制作的近百种夹具,解决了数控加工、电子装配、微波组件组装、电子产品高效检验及生产等无数难题。
勇挑重担,为国家培育更多优秀铣工
作为班组长,张志忠主动承担起“传帮带”责任,将自身掌握的技术倾囊相授,培育新生力量劲头十足。
抓培训、促交流、多参赛,张志忠一方面组织多种形式活动促进员工们开阔眼界,提升技能;另一方面,他认真总结自己几十年来的工作经验、操作技能,整理成干货笔记,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以便提高员工的整体操作水平。
2016年,由张志忠任带头人的十三所微波机械创新工作室成立。依托创新工作室平台,张志忠充分发挥自身高技能人才先锋引领作用,致力于打造一支具有先进性、引领性、创新性技能团队。
伴随着时代发展,企业产品对技术精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张志忠团队将目光锁定在高频波导零件加工方案的研究上。为达目标,张志忠以身作则,空余时间不是翻阅各类专业书籍,就是研究可使用的各类齿形、角度的刀具。
“这是一种高精尖产品零件,它的凹槽可能会窄至0.05毫米,所用铣刀与头发丝一般粗细,技术要求极高。”张志忠说。
从让软件编程代替手工编程,到自主制作工模具辅助升级数控机床;从一遍遍优化工艺方案,到自主学习掌握100余种刀具在加工中的使用技巧……经过半年磨炼,张志忠团队最终实现高频波导加工“零”的突破,处于行业前列。
“在脑海里把方案尽可能验证到万无一失,下班后加工验证,第二天再请教老师傅探讨验证,周而复始地循环才能真正达到产品的设计精度。”张志忠道出了其团队打磨“中国精度”的坎坷。
用心一者技必良。在张志忠的带领下,微波机械创新工作室全体成员结合生产需求、产品要求,反复试验、创新开发,为推动军用微波电子产品机加工制造水平、技术个性提质增效奠定了基础,所研发推广的0.05微米微径铣削、高频波导加工、纯柔性自动化生产等技术始终保持行业内的领先水平。
由张志忠培养的10余名徒弟,现在大都在重要的一线岗位上,部分徒弟在河北军工系统、全省、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摘金夺银。特别是近三年来,创新工作室每年产生技术创新、管理创新20余项,经济效益达500万元以上。(河北日报记者苑立立)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