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打造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河北(上)
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打造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河北(上)
扫码阅读手机版
秦皇岛市天蓝水清,美景如画,市民生活惬意和谐。(资料片)河北日报通讯员 陈 剑摄
去年,我省蓝天保卫战交出亮眼成绩单——
全省PM2.5平均浓度38.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3%;优良天数269天,占比达到七成以上。PM2.5平均浓度、优良天数比率均创有监测记录以来历史最好水平。
“在治理污染、修复生态中加快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建设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河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9次视察河北,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美丽河北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
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河北省委、省政府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全省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蓝天幸福感和获得感显著增强。
坚持标本兼治,紧抓结构调整“牛鼻子”
临近中午,邢台南宫市魏家庄村村民魏树果正忙着给家人准备午餐。干净整洁的厨房里,白色的天然气壁挂炉挂在墙上。他拧开燃气灶的开关,蓝色的火焰顿时腾起。
去年,魏家庄村进行了气代煤改造,通了天然气,不仅温度有保障,院里屋里也没了煤烟味。“煤改气”让魏树果一家人享受着现代生活的便捷与舒适,“既能做饭又能洗澡,冬季还能取暖,家里的煤球炉‘下岗’了。”魏树果高兴地说。
治理大气污染,让蓝天白云常驻,是群众所愿、民生所系。
偏煤的能源结构、偏重的产业结构、偏公路的交通运输结构,粗放的发展方式带来了沉重的环境代价。严重的大气污染曾给河北贴上了一张“黑色名片”。
“全国10个污染最严重城市河北占了7个。再不下决心调整结构,就无法向历史和人民交代。”2013年9月,在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指出了河北的症结所在、出路所在。
治沉疴,需下猛药。抓住结构调整的“牛鼻子”,从雾霾围城中奋力突围!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峰以为民担当的责任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深入基层密集调研,召开会议专题部署,研究破解难题之策。一次次调研考察,一次次重要部署,一件件攻坚克难,宣示了坚决向大气污染宣战的坚定决心和历史担当。
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正谱多次就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作出指示批示、多次深入一线调研指导,部署调度重点工作,协调解决实际问题。
顶层设计,保驾护航——
省委九届六次全会提出“三六八九”工作思路,将“污染防治”列为“打好六场硬仗”之一;成立以省委书记、省长为“双主任”的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深入实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十条措施”,以最严格的制度、最刚性的约束,奋力治本攻坚、不信蓝天唤不回。
标本兼治,重点突破——
2021年9月29日,年产800万吨钢铁的河钢宣钢全部钢铁产能实现关停,张家口实现无钢铁生产市的目标。至此,廊坊、保定、衡水、张家口成为“无钢市”。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钢铁产能由峰值时3.2亿吨压减到2亿吨以内,石钢、唐钢等城市钢厂退出主城区,宣钢产能全部退出,产业结构在“二三一”转变为“三二一”的基础上持续优化提升。
突出能源结构调整。我省坚持对全省农村1450万户农村常住户分类施策,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宜煤则煤,驱散笼罩在村庄的煤烟。去年,我省气代煤、电代煤改造和农村散煤治理实现全覆盖,“双代户”达到1296.5万户,清洁取暖累计改造量占全国50%以上。经生态环境部门测算,河北清洁取暖改造工程每年对京津冀大气环境改善贡献率达30%以上。
加快调整运输结构。河北与北京、天津协同制定了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实施国六排放标准。推进公转铁和海铁联运,秦皇岛港、唐山港、黄骅港港口的煤炭运输基本实现了铁路和水路集港。推广新能源汽车,2019年以来,全省新增和更换的公交车主要是新能源车。
从雾霾重重到蓝天频现,我省蓝天保卫战成效持续显现,各地环境“颜值”普遍提升。2017至2021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由62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8.8微克/立方米,下降37.4%;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由6.62下降到4.43,下降33.1%;优良天数由222天增加到269天,重污染天数由27天减少到9天。
2021年,我省将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退后十”作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中之重,邢台、邯郸、石家庄3个城市成功实现“退后十”。全国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后十位的城市中,我省由曾经的7个减少为1个。
依法铁腕治污,让环保长出“钢牙利齿”
2021年,石家庄共收获240个优良天,比2020年增加32天,这是自2013年以来,石家庄收获优良天数最多的一年,全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89,同比下降18.2%,成功实现“退后十”。
这份战果来之不易。就在去年10月20日,因8、9月连续两个月没有完成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任务,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问题突出,石家庄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被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开约谈。
面对切中要害的批评,石家庄市痛定思痛,按照“减总量、管夜间、控扬尘、削高值”总体思路,开展全员、全时、全域、全行业大排查、大整治行动,结合本地产业结构特点采取差异化管控措施。全市上下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强大工作合力,坚决去除群众“心肺之患”。
省大气办每月通报全省环境空气质量考核排名,对大气污染防治存在问题的市、县(市、区)进行预警提示、通报批评,甚至进行公开约谈,把责任落实到党政“一把手”。我省着力构建环境空气质量“国家考市、省考县(市、区)、市考乡镇”的完整考核体系,有效地将大气污染治理的压力传导到各级政府。
2018年以来,我省累计对有关市县党委或政府负责人公开约谈272次;对1个市、45个县(市、区)实施区域限批;累计奖扣资金3.3亿元。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关键在真抓,靠的是严管。我省环保领域改革动真碰硬,环保执法更严、监督手段更多、体制更加完善,让各项制度规定真正落到了实处、发挥了作用。
依法铁腕治污,用法治的力量护卫蓝天。
率先组建省市县三级环保警察队伍;率先完成省以下环保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率先实现乡(镇、街道)环保所全覆盖,形成条块结合、各司其职、权责明确、保障有力、权威高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新体制。
深化生态环境执法改革,让环保长出“钢牙利齿”。2018至2021年,我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案件数量、处罚金额和配套办法五类案件数量均排名全国前列。持续劲吹的法治之风,吹散了雾霾,唤回了蓝天。
依法铁腕治污,要严禁环保“一刀切”。
2021年,新兴铸管投资3亿多元,对67项环保治理设施进行优化升级。因环保治理成效好,公司被评为环保绩效A级企业,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可采取自主减排措施。
多排多限、少排少限、不排不限。我省对47个重点行业实行绩效分级管理。将疫情防控重点企业项目、重点工程项目等七类企业项目纳入生态环境监管正面清单,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不停产、不限产、少检查、少打扰,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依法铁腕治污,更要善用科技“利器”。
走进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执法指挥调度平台,占据一整面墙的大屏幕上,23.9万个监控点位实时监控着全省重点排污企业、建筑工地、露天焚烧、机动车等大气污染源,各项实时数据一目了然。
推进智慧环保改革,大力推行非现场执法。我省着力实现数据跨行业跨部门跨级次整合,形成省市县纵向贯通、线上线下联动的生态环境监管机制,建成省大气环境监管大数据平台,实行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部门24小时值班值守机制,推动监管模式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大数据赋能,生态环境执法更精准、高效。2021年,全省全年现场执法检查企业家次同比减少9.01%,发现问题率同比提升13.34%。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以更高标准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十四五”时期,我省将继续巩固深化“退后十”成果,以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为核心,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蓝天白云,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作出新的贡献。(河北日报记者 贾 楠)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