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搬出大山天地宽 帮扶拓宽幸福路

2022-03-21 02:40:38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搬出大山天地宽 帮扶拓宽幸福路

——河北全力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

11岁的席庆茹是阜平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的一员。前不久,她和小伙伴们登上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和闭幕式的舞台,用希腊语唱响奥林匹克会歌,惊艳了世界。

自从2019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从深山沟搬到阜平县马兰新村,小庆茹的生活就一天天好起来——住上了新楼房,上学更方便了,还和马兰小乐队创始人邓小岚奶奶成了邻居……

在全省层面,7市35县(市、区)的30.2万名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2019年,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带领全省干部群众勠力同心、合力攻坚,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任务。

此后,全省上下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用心用情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各项工作,持续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

从省发展改革委获悉,目前,全省330个安置区配套建设产业园区(项目)586个,其中200个有龙头企业带动运营,促进了搬迁群众持续增收。全省搬迁脱贫劳动力5.9万人,已就业5.8万人,就业率98.2%。有就业需求的防贫监测人口1557人,已全部安排就业,落实率100%。

“两区同建”让搬迁群众“稳得住”

张淑枝是尚义县一名普通农妇,原来家住大青沟镇大井村凤龙店自然村。凤龙店自然村地处坝上,气候干旱,粮食种植收成差,村民们好多年都过着“种一坡、收一车、打一簸箕煮一锅”的日子。

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张淑枝一家搬进了新楼房。她到小区对面的服装加工扶贫工厂上班,每月能挣3500元左右。她的丈夫在周边菜地打工,每月也有5000元进账。今昔对比,张淑枝经常觉得像在做梦:“这样的好生活在过去哪敢想!”

“十二五”末,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方的农村人口,全省有30.2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6万人。他们居住生活的燕山、太行山深山区及坝上高寒等地区,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已经不适合人类居住和发展。

针对这类贫困人口,我国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一定要把易地移民搬迁工程建设好,保质保量让村民们搬入新居。大家生活安顿下来后,各项脱贫措施要跟上,把生产搞上去”。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峰多次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听取汇报、部署工作,多次到保定、张家口、承德等地调研指导,实地走访集中安置区和搬迁贫困户,协调解决实际问题。

搬离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一些群众难免有顾虑。他们最大的担忧是:“一家人吃饭穿衣、孩子们上学的钱从哪来?”

“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后续扶持最关键的是就业。乐业才能安居。”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为做好这项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打消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我省坚持“两区同建”,在安置社区配套建设产业园区。

高度重视解决搬迁户长远生计,我省在抓好搬迁安置社区建设的同时,抓好工业园区、农业园区、乡村旅游区等建设,同步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加强群众技能培训,通过实施重点项目建设和鼓励开发区、工业园区定向提供就业岗位等措施,多渠道促进群众稳定就业。

下山进城“有事做”,内丘县在集中安置区设立了“有事做”服务站。服务站对搬迁户进行电工、焊工、家政服务等多期技能培训,并帮助有需求的人找工作。张北洼村的巩振花参加了技能培训,找到了餐馆服务员的工作,每月可挣2000多元。

我省还探索建立稳定保底和逐步增长的利益联结机制,盘活用好承包地、宅基地、山林地等资源,鼓励群众参与迁出地土地开发、企业经营,使群众能够分股金、收租金、挣薪金。

“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13.6万搬迁贫困人口拔掉了“穷根子”。我省充分依托586个产业园区(项目),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落实产业帮扶举措。有劳动力的搬迁脱贫家庭3.1万户,全部实现至少一人就业。

后续扶持不断提升幸福感

“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要搞好后续扶持,多渠道促进就业,强化社会管理,促进社会融入。”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

我省聚焦原深度贫困地区、大型安置区,加大就业帮扶、产业发展和后续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完善扶持力度,提升安置区社区管理服务水平,促进群众社会融入,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巩固拓展易地扶贫搬迁成果。

搬迁是手段,持续脱贫和致富才是目的。能致富,搬迁贫困群众才能真正走出心中的大山。

去年,到平泉市桲椤树镇桲椤树社区赵玉明家葡萄大棚里采摘的人络绎不绝,一斤采摘价20元,还供不应求。种葡萄、养羊,再加上开钩机,脱贫户赵玉明一家一年收入就有20来万元,幸福生活在奋斗实干中“升级”。

桲椤树社区先后流转土地2200多亩,建起了包含日光温室大棚200栋、高标准设施冷棚100栋的蔬菜产业园区和占地面积600亩的食用菌产业园区,实现“山脚大棚覆盖,山中果树缠腰,山顶休闲观光”。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

夜幕降临,蔚县南杨庄乡宜兴社区的文化广场开始热闹起来,章兰和20多名搬迁群众听着歌曲、踩着节奏跳起了广场舞。

但刚搬进社区时,章兰可没这个心情。离开了生活近50年的老家,来到一个陌生地方,她猫在家里不敢出门,对于社区生活感到恐慌。来自8个乡镇112个村落的村民聚集在宜兴社区,跟章兰一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

为此,宜兴社区组建了居民委员会、社区党支部,通过技能培训、业余文艺队、社区公益岗等活动形式,帮助许多贫困群众找到了第一份工作、领到了第一份工资,街坊邻居间沟通交流也熟络了。

为让贫困群众尽快融入新的环境,我省加强安置区基层党组织建设,设置综合性服务平台,抓好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有序推进县城安置区设立党委,乡镇安置区设立党总支,农村安置区设立党支部,居民小组、园区、楼宇建立党小组,实现党的组织全覆盖,做到事事有人管、困难有人帮。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构建友好和谐邻里关系,搬迁群众社区归属感、社会融入感不断提升。

此心安处是吾乡,新家园里,乡情、亲情、温情不断生长。

我省对标对表“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加强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取消落户条件限制,积极推进群众在安置地落户,有序衔接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去年提前40天完成全省8.37万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任务,大大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深受搬迁群众好评。

目前,全省330个集中安置区中,有42个安置区通过成立社区居委会进行管理,有12个安置区通过设立新的居民小组进行管理,276个安置区通过实行网格化管理、由当地居民小组管理等方式纳入当地村(居)委会进行管理。同时,安置区成立乡贤理事会、志愿者服务队等其他服务组织209个,实现搬迁群众“有人帮、有人管”。

“搬”出穷窝窝,“迁”来好生活,贫困群众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广袤的燕赵大地上,一栋栋新房、一个个新社区拔地而起。生活在大山沟里、高寒坝上的贫困群众,告别“养不好一方人”的水土,在短期内实现了住有所居、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过上了好日子。

全省13.6万建档立卡搬迁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国家发展改革委给予高度评价:河北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坚守搬迁初衷,严守政策底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决定性成效。 (河北日报记者 潘文静 通讯员 秦伟)

责任编辑:张永猛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