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姓口中打捞活态“河北民间文艺史”
从百姓口中打捞活态“河北民间文艺史”
扫码阅读手机版
日前,河北省学者、民间文化研究者郑一民新作《河北民间文艺史》出版,填补国内民间文艺史研究空白——
从百姓口中打捞活态“河北民间文艺史”
燕赵文脉,敦厚绵长。生长在这片厚土上的民间文艺正是河北文明的缩影。千百年来,河北人民在质朴生活中创造出众多民间文艺珍宝,记录生活、抒发情感、凝聚记忆,它们维系着文化认同,承载着乡愁,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坚实基础。
2021年12月30日,由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河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河北省文史研究馆、河北人民出版社主办,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河北省燕赵文化研究会承办,河北省学者、民间文化研究者郑一民新作《河北民间文艺史》出版发布会在石家庄举行。该书作为省级民间文艺史著作,填补了国内民间文艺史研究空白。
河北省学者、民间文化研究者郑一民。康少膑摄
75岁笔耕不辍,新作填补国内民间文艺史研究空白
“多年来,不管到哪里出差,我都会到书摊、书店寻找购买有关民间文艺方面的书,但走遍全国,翻遍史册,也没有找到一部系统完整出版的民间文艺史。虽然市面上不乏民间故事、歌谣、民俗等民间文艺各专项的史书,但是体量庞大、体系繁杂的民间文艺却没有记述自己发生发展的史书,我总觉得是个缺憾。”忆及创作该书的初衷,75岁的中国民协顾问、河北省民协名誉主席郑一民说。
其实,早在这本书出版之前的2014年6月,河北省文联便启动了大型丛书《河北艺术史》的编纂工作,共12卷,每卷50万字。《河北艺术史·民间文艺卷》是其中之一。由于民间文化散落于民间,口口相传,文献资料较少,也没有理论可以借鉴,编纂工作一度搁浅。
地域性民间文艺史相关研究的空白让业界无奈又焦急。因此,河北省民协专门向北京师范大学民间文学研究所求助,希望请国内专门从事民间文学研究的权威专家撰写相关书籍。几经周折后得到答复:写一本中国民间艺术史可以,如果仅就河北而言相关资料少之又少,几十万字的任务几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018年,时任河北省民协主席的郑一民毅然挑起这一重任,着手组织撰写《河北艺术史·民间文艺卷》,同时开始撰写这部80万字的《河北民间文艺史》。
“如果编写中国民间文艺史,就必须以各省市的民间文艺史作为依据和素材,但截至目前,还没有哪一个省市区编写出一部综合性、系统性兼具的地方民间文艺史。因此,编写这部书既是责任又是使命。”多年致力于民间文化研究领域的郑一民,决心试一试。
执着白首初心,走到田间地头打捞民间文化珍宝
两年多时间,八百多个日日夜夜,郑一民钩沉史海、笔耕不辍。这部80多万字的学术著作《河北民间文艺史》结稿时,郑一民轻抚着案头一尺多厚的手写文稿泪流满面。
为了这部书,郑一民有多“拼”,该书责任编辑河北人民出版社付聪是亲眼所见的,“郑老师累病过好几次,还多次住院。”有一回,郑一民对她说:“我都七十多岁了,完成这本书不容易,我所有的积累和心血都倾注进去了!”河北的民间文化工作在全国一直都走在前列,在民间文艺史编纂上也不能落后。付聪知道,对于一个干了一辈子民间文艺研究的人来说,完成这部书既是坚守初心,更是完成一个心愿。
撰写这样一部没有丰富史料和资料可供借鉴的著作,只靠责任和情怀,难度可想而知。面对撰写中的各种难题,郑一民抱定了一个信念:民间文艺生于民间、兴于民间、藏于民间,只有扎根田间大地,走进基层,民间文艺发展的脉络才能越来越清晰,也才能真正触摸到民间文艺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为了搜集丰富的资料,郑一民深入民间、深入田野,用心体验,用脚丈量,用情感受。他曾一天内考察6个传统村落。为了多走几个地方,在考察中他常在山间小道上从一个村奔向另一个村,又从一个县串到另一个县,手中拎着相机,兜里装着笔记本,走到哪里就记录到哪里。
“来自田野调查,带着鲜活的乡土味道,这也正是这部书的特色与精彩所在。书中许多学问和知识都是从老百姓口中和破砖碎瓦中发掘出来的,是第一手材料。”河北省文联一级巡视员路皓颇有感触地说,这部书在论述方法和语言上充满浓郁的“乡愁”,鲜明展现了燕赵民族民间文化特有的风韵。
河北省学者、民间文化研究者郑一民新作《河北民间文艺史》。康少膑摄
创新综合性研究,展现河北民间文艺新气象新担当
民间文艺涉及众多学科、体系纷繁,史册记述资料又稀少匮乏,如何进行全面呈现?
《河北民间文艺史》包括七编,共三十七章,从多角度多方位阐释了河北多种民间文艺门类的发生发展、传承保护、弘扬创新的历史。该书在纲目设置上打破了固有学术著作模式束缚,以崭新视角解析河北民间文艺在中华文明长河中的地位与影响;在论述方法上以史为鉴,讲述河北不同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文艺成就与人物故事;在史料选择上坚持田野调查成果与史料记载并重的原则。同时,突出河北独有的民间文艺典型事象分析与价值阐释,站在历史角度审视和总结河北民间文艺事业成长发展繁荣的经验与教训。
燕赵大地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河北民间文艺种类繁多,内涵丰厚。河北省文物局原副局长、文物专家谢飞认为,郑一民立足河北历史,深挖民间文化资源,最终写成的这部厚重著作,不仅保留了珍贵的文化记忆,还为国家特别是河北民间文艺史研究提供了学术价值、政治意义、思想价值。
“收到大作,钦佩不已。你是燕赵文化第一功臣。”著名作家、中国民协名誉主席冯骥才先生看到《河北民间文艺史》这本书后称赞不已。
“粗略翻阅,足以令人万千感慨……80多万字,用力用意用心深矣!”著名民俗学家、辽宁大学博士生导师江帆教授评价这部书时说。
一部学术著作,为什么能在省内外专家学者中引发强烈反响?路皓认为,因为该书是在培根铸魂上展现了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了新作为,在明德修身上焕发出新风貌,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创造,展现了河北乃至中国民间文艺的新气象、新担当、新追求。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邱运华认为,《河北民间文艺史》的出版,填补了我国民间文艺史综合性研究的空白,是为新时代中国民间文艺事业献上的厚礼。“河北率先出版这一成果,不仅是因为河北有郑一民先生这样的文化大家,根本原因是河北人民对河北民间文艺的热爱和自信,这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生动写照。”
(河北日报记者 曹铮 刘萍)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