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与时代壮歌——2021年河北报告文学扫描
史海钩沉与时代壮歌——2021年河北报告文学扫描
扫码阅读手机版
挖掘历史深层的波澜壮阔与倾情书写新时代的壮丽豪迈,成为近几年报告文学创作的一个趋势。2021年河北报告文学同样如此。这一年,河北报告文学作家深入历史海洋、钩沉记忆碎片,深入生活现场、描摹现实群景,多层面、多维度为我们讲述了生动多彩的河北故事。可以说,这一年的河北报告文学创作,涉及领域更加宽泛,触及行业更为宽广,为河北文学事业发展再添一批可圈可点的优秀作品。
与历史合拍,讴歌伟大征程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河北报告文学作家乘借这一难得机遇,投笔历史,倾情书写。
李春雷的《真有后来人》(《新民晚报》2021年9月12日)探索姓氏本源,讲述了革命烈士夏明翰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作者在旧有历史素材中捕捉新亮点的独特发现,是作为报告文学作家值得学习和引起注意的;其另一篇作品《小村的秘密——寻访刘邓司令部旧址》(《燕赵都市报》2021年9月22日),生动记录了一个太行小山村的红色印痕。高宏然、李建抓的《特别支部》(花山文艺出版社2021年7月出版)采取时空穿插、多维并行的叙事视角,全景式讲述了中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建立和发展的历程。程雪莉的《霞云岭上,歌声响起来……》(《人民日报》2021年12月18日)讲述了革命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创作者曹火星的革命故事。高玉昆的《“红都”谒陵》(《长城》2021年增刊),记录了冀南抗战中以宋任穷、陈再道为首的开国将领和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肖煜、王峻峰、张晓华的《西柏坡的老房东》(《河北日报》2021年6月30日)以中共中央进驻西柏坡时期的老房东及其后人为书写对象,内容扎实、叙事宽阔,为我们了解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内容。魏东侠的《守护》(《光明日报》2021年9月3日),细节充实,语言生动,还原了燕赵儿女英勇抗击外敌侵略,并在新时代赓续红色接力的故事。邢建军的《心底飞出的歌》(《中国艺术报》2021年2月8日),描写了革命时期文艺大家扎根平山热土,创作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红色歌谣,富裕起来的老区人至今依然传唱的故事。
此外,《当代人》“红色‘冀’忆”增刊汇集了刘敬君的《袭击孤树据点》,周光辉的《牺牲的战友,在他心中挺起一座山》,王金平的《张庆与抗大供给处往事》等反映燕赵红色血脉的作品,是向建党百年献礼的一部厚重作品集。花山文艺出版社策划出版的“寻找英雄的足迹”丛书,讲述了燕赵大地上八位革命英雄的故事,让那些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重回人们视野。同时,李春雷的《赤光》《“共产花开”》,贾兴安的《“抗大精神”耀太行》,程雪莉的《横山岭上瞻丰碑》等,分别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聚焦英雄,书写历史,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可歌可泣的燕赵红色图景。
与现实呼应,歌赞壮美新时代
聚焦大事要事、服务发展大局是河北报告文学作家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与新时代同频共振、不缺席、不掉位的重要体现。这一年,河北作家聚焦北京冬奥会、关注雄安新区建设、深入乡村振兴一线,走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创作出一批歌赞壮美新时代的佳作。
李春雷的报告文学集《铭记——我的小康志》(河北人民出版社2021年7月出版),甄选14篇作品,生动描摹了一批为扶贫事业呕心沥血、牺牲奉献的典型人物。其另外两篇作品《太行梦》(《今晚报》2021年3月12日)从一个山村女孩的故事讲述脱贫攻坚,读来别有新意;《心缘》(《光明日报》2021年3月19日)讲述了一个义务救治小儿先心病的感人河北故事。王立新的《钢铁之城:中塞企业合作协奏曲》(外语教研出版社2021年5月出版)以河钢集团成功收购并经营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的故事为主体,真实展现了河钢集团非钢产业发展和全球化布局、河钢塞钢突破性发展等一系列事件的全貌。黄军峰的《诚信崇礼》(《人民日报》2021年12月6日)从诚信的角度写出了北京冬奥会崇礼赛区的风土人情。朱阅平的《冬奥序曲——崇礼筹办冬奥会纪实》(河北教育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讲述了北京冬奥会崇礼赛区场馆建设过程中,施工、绿化、电力、水源、交通、环保等领域的建设者们默默奉献的感人事迹。其另一篇作品《金花鼠铸魂记》(《光明日报》2021年12月31日),细节突出,叙述手法颇有新意。冯小军的《白色的海,绿色的海》(21世纪出版集团2021年12月出版),以儿童视角叙事,全面系统编织出一个甲子里三代塞罕坝人牢记使命、艰苦奋斗、绿色发展的整体风貌。其另一部作品《八步沙的故事》(江西高校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以治沙故事为经,以时间线索为纬,通过矛盾推进故事和人物刻画,是一部比较成熟的优秀作品。杨辉素的《给流浪儿童一个家》(河北人民出版社2021年1月出版),追溯了流浪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流浪原因和经历,还原了他们接受救助和教育的经过,谱写了一曲党和政府关怀救助流浪儿童的赞歌,该书荣获第八届“河北十佳图书”奖。陈晔的《咳嗨,咳嗨!》(《石家庄日报》2021年10月15日)以非遗项目“咳嗨”为题,借鉴小说白描手法,将民间文化融入其中,作品充满浓浓的烟火气息,读来别有韵味。安春华、魏如翔的《运河风情 醉在香河》(《河北旅游》2021年7月)真实记录和描摹出古老北运河在新时代的美丽蝶变,展现了浓郁的民俗风情。
此外,李春雷的《中国塞罕坝》《德胜村纪事》,宋峻梁的《周窝交响》,刘世芬的《冰雪飞虹》,桫椤的《广府新韵》,翟立华的《春风又绿太行山:在离开“时代楷模”李保国的日子里》等作品,叙事角度多样,各具特色。花山文艺出版社、河北冠林数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尧山壁主编的《了不起的河北人》一书,收录26位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河北籍杰出人物和先进集体,弘扬他们的高尚品德和精神,作品质量可圈可点。
与人民同行,描摹英模群像
英模书写是近年来诸多报告文学作家青睐的领域之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深情的笔墨反映人民的酸甜苦辣,用浓厚的情感描摹英模群像,报告文学表现出特有的文本价值。
李春雷的《群山不会忘记》(《人民日报》2021年9月29日)从多个角度切入,为读者呈现出一个鲜活、生动、感人的“时代楷模”黄文秀的形象。康志刚的《贾大山:奉献正定的文化使者》(《传记文学》2021年第10期)选材独特,视角新颖,为我们呈现出另一个角度上的贾大山。杨辉素的《一诺七十载》(《人民日报》2021年9月6日)书写了一位年过九旬的老人70年义务守护左权将军墓,并坚持义务为人们讲述英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感人义举。张梅英的《雄安质量守护人——记雄安集团有限公司安全总监盛智平》(《当代人》2021年第10期)聚焦雄安新区建设者,讲述了建设者背后的故事。高玉昆的《神东好汉呼绿雄》(《中国报告文学》2021年第12期)记录了一位优秀共产党员从一名普通“煤黑子”成长为“金蓝领”的奋斗之路。尚未的《向雪而行》(《河北日报》2021年12月3日)讲述了一位年近六旬的冬奥会志愿者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展现河北良好形象的故事。张立国的《矿山铁人马万水》(《当代人》2021年第6期)讲述了矿山“铁人”、全国劳动模范马万水的英雄故事。孙长林的《爱在路上,路在心上》(《人民公安报》2021年11月8日),展现大量生活细节,讲述了一位高速交警寓爱于心,尽职尽责的故事。刘剑新的《忠诚于世 品质立业——访北京中建华通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康文杰》(《中国报告文学》2021年第1期)讲述了涿州来京创业者康文杰的奋斗故事。刘守学、马进的《邵洪宇:峥嵘岁月常入梦 为国无悔上战场》(《河北画报》2021年7月23日)讲述了一位抗美援朝革命战士忠于国家、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光荣本色的故事。丁力辛、武瑞春、王菲雷的《一枝木兰香幽燕——记河北省兴隆县人民法院北营房人民法庭庭长赵一》(《人民法院报》2021年2月1日)讲述了一位基层法官尽职尽责守护公平正义,默默奉献维护民生和谐的故事。高振龙的《奉献没有休止符》(《中国人物传记》2021年11、12期),讲述了一名村支书勤政廉政,开拓进取,带领村民勤劳致富的新时代故事。
此外,杨辉素的《抟泥寄情》《故乡的呼唤》,刘云芳的《诚信耀亮生命底色》,戴振福的《风吹麦浪》,牛鹏飞的《相思树,军嫂情》,魏宝、李慧斌的《实干为本 带富乡邻——记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李智勇》,孙建科的《脱贫攻坚路,为民践初心——记集东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微微》等作品,从不同角度写出了新时代的优秀个体群像。
纵观2021年河北报告文学发展,一方面,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诗人纷纷参与报告文学创作,充分说明这一体裁在当下日渐突出的文学作用。另一方面,一些基层作者对报告文学文本的理解还显浅薄,但已开始了思考、尝试和实践,这种现象值得关注。总体看,成熟作家作品日臻精致,多数基层作者作品尚显稚嫩,尤其对细节挖掘、结构驾驭、素材个性化处理等还需注意,表面化叙事、文学元素缺失等问题还或多或少存在,这些都需要下大气力去解决。当然,与其他省份相比,河北报告文学作家队伍参差不齐、专业水平提升缓慢的问题,也应该引起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时代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希望河北报告文学作家能够把握契机,与新时代发展脉搏同频共振,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守正创新,用情用力讲好河北故事,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