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今日冬至|数九寒天,吃点饺子还是汤圆?

2021-12-21 06:00:00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2021年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12月21日23时59分将迎来“冬至”节气。“西北风袭百草衰,几番寒起一阳来。白天最是时光短,却见金梅竞艳开。”说的就是冬至,在这天北半球白昼最短,夜晚最长,所以冬至在我国历代也称为“日短”“日短至”“日南至”。过了冬至,太阳直射点慢慢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昼逐步变长,夜晚渐渐缩短。

●关于冬至

冬至,也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日期在公历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冬至其实是24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古人认为,冬至节气是计算我国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因为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认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新年。在民间广泛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冬至习俗

>>食俗

北方冬至一定要吃饺子,谚语有云:“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相传饺子是东汉的“医圣”张仲景发明的。他用面皮包上羊肉、胡椒等用于驱寒的食材,给体寒的病人服用。后来成了北方地区庆祝年节的美食。

而在南方,汤圆是必不可少的冬至美食,寓意阖家团圆。

在山东、贵州、四川的不少地方则流行着冬至喝羊肉汤的风俗。喝羊肉汤可以驱除寒冷,一年身体无恙。

古代的吴地人曾经把冬至作为新年的开始,现在的苏州地区对冬至这一节气依然非常重视。传统的姑苏人家冬至夜一定要喝冬酿酒。冬酿酒香气宜人,不仅能驱寒,更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美好祈愿。

>>数九九

民间把冬至亦称为“交九”或“数九”,从冬至开始我们便进入了“数九寒天”,以后每九天为一个单位,称为一个“九”,过了九个“九”,八十一天,即为“出九”。到了“九九艳阳天”,也就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数九九不仅是人们多年来对气候的经验总结,也是人们在严冬时节对春天的一种企盼。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祭天

汉代,人们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皇帝要于此日祭天,群臣也互相祝贺。此习俗一直延续至清代,成为在冬至日必须举行的一种仪式。

>>赠鞋帽

冬至时节,民间有赠送鞋子的习俗。在《中华古今》中有说:“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随着时间的推移,赠鞋给舅姑的习俗逐渐演化为舅姑赠鞋帽给甥侄了。古时手工刺绣,送给女子的,刺绣多为花鸟;送给男子的,刺绣多是猛兽。

>>藏冬冰

冰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保鲜,又可入药。北方一般都在冬至前后,修窖藏冰。人们用铁钎自河中凿冰,宽一尺多,长二尺多,称为一方。在冬至这天将冰藏窖中,封闭严实,同时藏入各种鲜果,春后取出,在市上销售,颜色宛如刚从树上摘下来一样。

南方沿海居民,也习惯在冬至后修缮冰窖,储藏冰块,以便第二年打鱼期间为鱼保鲜。

●冬至养生

>>起居有常,劳逸适度

冬至时节,适当进行些户外锻炼还是有必要的。但应在阳光出现后再外出活动,这样做可防止阳气过度消耗。在起居上,应早睡晚起。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能保养神气,劳逸适度可养其肾精。尽量做到“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

>>增添衣物,防寒保暖

冬至时节,增添衣物,防寒保暖,是需要非常注意的。上了年纪的人,可选择宽大松软、穿脱方便的冬装。有关节炎、风湿病患者,可在贴近肩胛、膝盖等关节部位用棉层或皮毛加厚。患有气管炎、哮喘、胃溃疡的人,最好再增加一件厚背心,有利于保护心、胃和肺部,不致受寒。

>>多食温补,少食寒凉

冬至之后,多吃温性食物,少食寒凉食物,以抵御冬天的严寒,补充元气。另外,进补应做到因人而异。人有男女老幼之别,体质有虚实寒热之辨,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万不可盲目“进补”。可适当吃些薯类,如甘薯、马铃薯等,不仅可以补充维生素,还有清内热的作用。还可适当吃一些青菜,因为青菜中维生素含量较丰富。但要注意需经常调换青菜品种,合理搭配,补充人体维生素需要。

(综合自中国政府网、央视新闻、中央电视台网站、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社等,靳彤、赵耀光编辑)

责任编辑:赵耀光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