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聚焦河北

蹲点调研·再访C形带⑤丨燕山深处“桃花源”

2021-11-24 17:46:39 来源:冀云

扫码阅读手机版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张嘉琪 吴新光

从河北省承德市区驱车向东南110公里,沿着盘山公路翻过几道沟梁,平泉市桲椤树社区静静地矗立在开阔的山谷间。

早晨8点,社区居民杨金凤同往日一样,来到兴泰线束厂上班,从金兴嘉园的家到线束厂,骑自行车不过五六分钟的路程。

“桲椤树社区曾经是偏远的贫困山区,又是革命老区,33个自然村有19个在深山沟里。”杨金凤回忆着自己的脱贫故事,“一进桲椤树沟,一天三顿喝稀粥”,这句顺口溜是昔日沟内百姓穷困日子最真实的写照。

杨金凤家原来住在毛家沟村。那里是个山沟沟,土地贫瘠、道路弯曲,自然条件恶劣,出行、就医、上学都很困难。杨金凤家里有6口人,靠种玉米、大豆、高粱为生,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桲椤树社区富硒苹果采摘园的苹果脆甜可口。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张嘉琪 吴新光 摄

2012年,平泉市以金杖子村为中心,整合周边毛家沟、郭杖子、王家沟、马杖子、郝杖子等6个行政村,成立了河北省最大的农村社区——桲椤树社区。

就在杨金凤为生计、为孩子上学发愁之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来了。平泉市将原来6个行政村33个自然村的危房户、偏远户统一安置到新民居。

“133.5平方米的楼房,只掏了不到2万块钱。”2017年,杨金凤一家从深山沟搬入中心村的新民居。

“脱掉泥鞋换拖鞋,拆掉土炕上楼房。”包括杨金凤一家在内,社区33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到统一供暖,用上干净清洁的自来水,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从山上搬下来,杨金凤一度也是顾虑重重——在山上住,毕竟还有几亩薄田,下山后,家里的地咋办?今后生计靠啥维持?

居民区与产业园区“两区同建”,让杨金凤打消了这些顾虑。

桲椤树社区党委书记金旭东说,从筹建新民居之初,社区就在思考如何让村民特别是贫困群众搬得出、住得稳、有工作、能致富。

承德兴泰汽车线束制造有限公司金杖子分公司,便是桲椤树社区引进的一家就业扶贫微工厂,当地百姓习惯称这里为线束厂。汽车配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今,200多姐妹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人的改变,是脱贫带给村里最大的改变。“现在家门口上班,一年能挣2万多块钱,既能照顾一家老小,也不耽误挣钱。”杨金凤一家早已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午餐时间到了,菌棒厂的女工走出厂区。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张嘉琪 吴新光 摄

“搬出土房住楼房,扔掉锄头进厂房。”“两区同建”改变了搬迁农民的生活方式,也走出了一条农村就地城镇化的乡村振兴之路。

社区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将土地统一流转、集中联片发展设施高效农业,先后流转土地2200多亩,建起了日光温室大棚200栋、高标准设施冷棚100栋。此外,蔬菜产业园区还建起占地面积600亩的食用菌产业园区和经济果产业园区,目前,已发展苹果、蜜桃、板栗等干鲜果品3000亩。

在桲椤树社区香菇菌棒工厂化生产基地,厂长魏春峰的电话响个不停——现在正值香菇种植的好时候,厂里订单不断。占地30亩的香菇菌棒厂年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棒,就近安排80多名群众就业。

放眼望去,一座座食用菌大棚、蔬菜大棚整齐排列,山坡上熟透的红富士、国光苹果缀满枝头……

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杨金凤说,“‘两区同建’让村民家门口务工挣钱,我们越走越有劲头,越走越有信心。”

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社区里敬老院、学校、医院、足球场样样齐全,一点也不比城里差。

在这个燕山深处的“桃花源”里,老人有笑脸、儿童有歌声、青年人创业有激情,现在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山顶观光旅游盖帽、山中果树缠腰、山下平坦大地香菇唱主调。”

线束厂的女工在娴熟地缠着胶布。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张嘉琪 吴新光 摄

桲椤树社区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全国百佳美丽乡村。

2018年12月,桲椤树社区被河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河北省乡村振兴示范区”。2021年9月,桲椤树社区被认定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经过脱贫攻坚的数年奋斗,贫困帽子甩了,家底厚了,人心齐了,桲椤树社区开始筹划新阶段的乡村振兴路线图。

“社区制定了‘红色旅游党建引领,果品观光生态采摘,干部培训产学一体,满族风情回味传承’的发展目标,通过实施乡村振兴,使桲椤树社区成为产业兴旺、生活富足、生态养生、观光旅游的特色小镇。”桲椤树社区土地股份合作社党支部书记杨海平说。

责任编辑:李亚萍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