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流动的文化·行走大运河|“天下北库”望乡愁

2021-11-22 02:28:19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视频摄制:河北日报记者曹铮、肖煜、李佳泽、张晓华

【记者手记】

出清河县城,驾车向西北方向行进,不过4公里,一座沧桑挺拔的古城闯入眼中——贝州城遗址到了。青砖灰瓦连着夯土墙,远处淡淡烟火,偶有行人骑车经过,让人恍惚,那一段段遗落在时光里的运河往事早已随风远逝,亦或始终流淌在生活中而不自知。

位于邢台市清河县的贝州城遗址。 河北日报记者田瑞夫摄

深秋午后,贝州城东城门前的大街静谧安详,偶有树叶打着旋儿飘落才打破了宁静。与想象中游客往来、商贩吆喝声不绝于耳的景点不同,贝州城遗址依旧保持着质朴的格调。据史料记载,北周时初置贝州,宋元祐六年重修后为县制,不复州郡。如今,古州城的大部已成为湖泊、残垣或耕地,遗存可见的是依州城东南角而建的古县城。东城门两侧,民居蜿蜒排列,大街纵横勾连、长短各异,如同一行行错落有致的现代诗,丰满而婉约。

“贝州城遗址南北长1.2公里,东西长2公里,城池呈长方形。虽然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只有古县城的东、西、南三个城门和残留的夯筑土城墙,但当年这里也曾是富甲一方的水乡泽国。”同行的邢台市清河县方志办主任李靖,指着城东隋唐运河曾流经的位置,“复原”着运河古城的万千景象。我们的思绪也从这触手可及的斑驳城墙中悄然穿越,奔向古运河的流金岁月,去窥探千年运河积淀出的文化传奇。

贝州古时远不止现今遗留下来的老城门所框定的范围。这座内敛沉静的古城,唐宋时期曾是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储备地,有着“天下北库”的美誉。这一称呼与运河有着深厚的渊源。

历史上,有两条运河穿清河而过,一条是以曹魏白沟运河改建而来的隋唐运河,另一条是京杭大运河。贝州城便是因曹魏白沟运河而兴。北周时期,这里初建置治所,来自江南的钱帛粮食、军需物资汇聚至此,以备北方边防军用。此后,贝州的繁华可从《资治通鉴》中略窥一二。书中记载,唐代开元盛世时期,贝州存有“布三百余万匹,帛八十余万匹,钱三十余万缗,粮三十余万担”。元代太保刘秉忠奉旨建筑大都,为了保证南北漕运的畅通,同时解决南下伐宋的交通问题,将北京与隋唐运河的自然河道打通,规划了京杭大运河,并由其弟子郭守敬设计并主持开凿。此后,另一条生命力更加旺盛的水路接力润泽着这片古地。两条运河将沿途城郭串连在一起,物资交流带来两岸工商繁荣,交易兴盛,形成繁华熙攘的商品集散地。这种物资交流潜移默化催生出的商贸思维,穿越历史的长河,绵延至今。

往事越千年。如今,宁静的古城与繁忙的生活如运河水系纵横交织,和谐有序。厚重斑驳的城墙茕茕孑立,如阅尽世事的老人诉说着前尘旧事,感叹着现世安稳。

我们来到贝州城遗址所在地——清河县葛仙庄镇城西村,这里几乎每家都做着汽车滤清器制造的营生。出家门步行五六分钟,穿过古城门就到自家的汽车滤清器厂,这似乎成了村民们的日常。在这群忙碌的身影中,76岁的王书良老人更显矍铄。当年,他靠着汽车滤清器生意,成为村里第一个“万元户”。

时光回溯到1974年,当时担任城西村大队业务员的王书良到安徽出差,旅社同屋入住的是石家庄晋县(今晋州市)业务员韩大兵等人,他们背着汽车滤芯样品销售,引起了王书良的极大兴趣。回到村里,王书良把此事反映给大队领导。1975年,城西村引进了汽车滤芯工艺技术,王书良多次邀请韩大兵到城西村现场义务指导。上世纪80年代初,王书良办厂并成为城西村第一个“万元户”。在他的带动下,周边的城东村、西关村等汽车配件行业也逐步兴起,促进了当地的百姓就业和经济发展。

一时间,风风火火的现代商贸景象与静谧安逸的古城气息纠缠融合,似是盛满了往来客商与船工们梦想与乡愁的运河从历史深处呼啸而来,让人读懂了缓缓流动的历史,读懂了一座老城的繁华与静美。

“要是四月底五月初来,还能赶上在这里举办的清河山楂花节。两万亩山楂花一股脑儿开着,那景致,别提多美了!”李靖说。古城往东二三里地,大片山楂园醉人心田。玛瑙般红彤彤的山楂挂满枝头,迎着秋风摇曳生姿,传递的不仅是农业丰收的喜讯,也映照着古城脚下村民们越过越红火的好日子。

要说红火到全国甚至国外的,还得数清河羊绒。贝州城遗址向东不到4公里,就是清河羊绒小镇。车轮飞转,街道两侧羊绒企业不时出现在视野内。路边“世界羊绒看中国,中国羊绒看清河”的宣传语,让一行人对这个既无牧场也不养羊,却享有“羊绒之都”盛名的平原县愈发好奇。

一根纱线,送进全自动电脑横机,40分钟后再出来,就是一件成型的羊绒衫。在清河羊绒小镇智能化生产车间里,这样的场景惊艳了众人。除却满足人们快速购物需求外,又能让游客拥有一次别样的工业游体验。

如今,善于变通、精于商道的开拓冒险精神已融入清河人的血脉,助力这个平原县从零起步开掘出一条羊绒致富的道路,并迅速在当地形成优势产业,涵养着整个县域经济。这一刻,我们似乎探得了这条从未消失的水韵文脉和古城百姓有滋有味的烟火生活。 (河北日报记者 曹铮 肖煜)

责任编辑:张永猛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