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解析张连印的精神内核①:从“军装”到“农装”,心中有民初心不忘

2021-10-23 03:25:51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从“军装”到“农装”,心中有民初心不忘

——解析张连印的精神内核①

汽车行驶在山西省左云县境内,路过之处不见民谣里“山高尽秃头、滩地无树林”的荒凉贫瘠,有的却是“路在树中、人在景中、行在绿中”的诗情画意。

“看到树苗一天天长起来,心情好啊!”车上,身着迷彩服的张连印满足地望向窗外。

戎马四十载,作为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张连印本可以选择安度晚年,可他却饮风咽沙、倾尽所有,身患癌症仍植树不已。退休18年来,他带领乡亲们绿化荒山18000多亩,书写了坚守初心本色、不懈奋斗奉献的人生华章。提起他,乡亲们说:“绿了张家场,白了将军头。”

张连印将军带领乡亲们植树造林,绿化家乡。河北日报记者赵永辉摄

“绿化家乡、造福乡亲,就是我‘人生最后一个战场’”

秋日的午后,站在张家场村山头的小亭子里,听着风吹树叶沙沙响,张连印也放声唱起了他最爱的歌——

“不管你多富有,不论你官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

树高千尺,根在土中。父老乡亲,在张连印心中分量很重。

张连印从小家境贫寒,4岁父亲病故,6岁母亲改嫁,13岁时奶奶病故,而后爷爷又得重病卧床不起。为照顾爷爷,张连印不得已退学回家。离校前,老师王大国说:“学校能保留你的学籍,等你伺候完爷爷,把家里的事安顿好再来上学。”

没几年,爷爷也撒手人寰。乡亲们把牙缝里挤出的粮食、自家舍不得吃的馍馍、沙枣悄悄塞进他家的土屋。1964年,村里又把参军名额给了他。

每次回忆起自己当兵离乡的场景,张连印都忍不住流泪:“村里的男女老少给我系上大红花,把炒好的瓜子、煮熟的鸡蛋塞进我的口袋……”

“你们为我戴红花,我把决心来表达,到了部队听党话,党叫干啥就干啥!”欢送会上,作为新兵代表的张连印即兴创作了快板。

对他而言,这句话就是誓言,要用一生践行。

入伍后,张连印勤学苦练,第二年入了党,第三年提了干。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副师长、师长、副司令员……每一个职位,他都忠于职守、任劳任怨。

部队大熔炉锻造了张连印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更让他明白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什么。

2003年5月,张连印退休了。回到阔别多年的张家场,看到家家户户从土坯房搬进了砖瓦房,他打心眼里高兴,可转身望见一片接一片光秃秃的荒山,他神情变得黯淡。

“我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是党和人民,是解放军给了我今天的幸福,我要用余生回报恩情。”

朴素的情感一旦升华为信仰追求,就能迸发出强大的动力。

“绿化家乡、造福乡亲,就是我‘人生最后一个战场’。”当年10月,张连印带着妻子王秀兰回到家乡。

可听说当了将军的张连印退休要回家乡种树,乡亲们并不相信。面对质疑,张连印承诺,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30年后生态建设成果全部无偿交还集体。“我只想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在有限的范围内为家乡人民做点事。”他说。

然而,这个“做点事”的愿望实现起来却异常艰难。

左云土地贫瘠,树木成活率低。第一年,张连印从右玉买了1万棵樟子松苗,结果第二年全死了;再栽,6000棵树,又死了……

“纵千难万险,战士一上阵,就是向前,向前!”将军卸甲,心底的沙场气概,却从未褪去。

张连印先后20多次到林业部门咨询专家,协调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订阅了10多本林业杂志。功夫不负有心人,树苗的成活率提高到85%以上。

还没来得及高兴,困难又来了……

正在成长的近万株树苗短短几天就被牛羊啃得残缺不齐。张连印心里翻江倒海,看到放牧的乡亲,话到嘴边却讲不出来。

“乡亲们养牛养羊挣钱不容易,如果为了植树损害了老乡们的利益,就违背了开荒造林的初衷。”

岁月更迭,身份在变,一颗滚烫的为民之心始终依然。

张连印没有撒药、设警示牌,更没有找放牧人赔偿,而是把他们聚在一起谈心:“我就想种些树改善改善环境,给咱家乡做点事。”

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张连印的诚意群众看在眼里,心门也敞开了。后来,不但树苗再也没有被牛羊啃,还有越来越多的人跟着他种树。

“党员身份还在,这是我一辈子的职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我一辈子的义务”

树栽了死、死了再栽……种树的头几年,他和妻子的脸、耳朵常常被风吹得掉皮,嘴上起水泡肿得老高,有时水泡裂开,鲜血就顺着嘴唇流下来。

一次大女儿回乡,竟没认出迎面走来的父母,看着被风沙吹打得“面目全非”的两位老人,心疼得直流泪。

而张连印却有自己的“苦乐观”:“我种树,为党和人民做事不觉得辛苦,反而很快乐。”

生活一直在考验这位硬汉。2011年,张连印查出身患肺癌。手术前,他默默地把这些年种树欠下亲朋的钱一一还清。手术后实在等不及,正月里就拉着妻子回乡了。

“要是我不回来,这摊事就散了。”他压根儿没有想过自己的身体,满脑子都是种树。

2014年,他的肺癌出现骨转移。这次,住院一个月后,他又返乡种树了。

为了种树,这么较劲,值得吗?

在张连印看来,人的价值,从来都不是用交换的标准能够衡量的。“每天和树打交道,和老百姓在一起,心情好,身体就好。”

五年,十年,十八年……张连印默默行走在荒山之间,留下了满山苍翠,也留下了两袖清风。

创业初期,张连印拿出了全部积蓄,还让儿女支援,又两次向银行贷款。然而,村里自家的老屋,却坍塌得不像样子。

多年来,张连印吃的是土豆白菜豆腐,最喜欢穿的就是一身旧款迷彩服;逢年过节,他都要买东西去看看村里的困难户。

生态改善后,乡亲们感念张连印的事迹,自发筹钱建了一座凉亭,想取名“将军台”,却被张连印制止,后来立起来的是“张家场乡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纪念碑”。

在张连印心中,为人民谋幸福的路上没有终点。“我是退休了,没职务了,可我的党员身份还在,这是我一辈子的职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我一辈子的义务。”

回乡18年,张连印带领乡亲们种树205万株,在昔日荒芜的河滩上建成300多亩苗木种植基地,左云县林木覆盖率由2003年的38.6%上升到现在的45.03%,增长了6.43个百分点。

为了唤起全民绿化意识,张连印建起清风林党性教育基地,先后为省市县党政机关、各类学校和企业作报告200多场,他还优先吸纳贫困人口在造林基地务工,既促进了贫困人口增收,又促进了荒坡荒地增绿。

初心如炬,照彻一生。

眼下正值秋冬森林火险期,为了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张连印扛起铁锹,穿上胶鞋,跟值班人员一同向树林深处巡查,边走边哼着歌,“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一如他骑大马戴红花入伍,永远脚踩大地,永远心怀人民。 (河北日报记者 尹翠莉)

责任编辑:张永猛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