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苹果红了 我们想起了你——国家扶贫日追忆“太行新愚公”李保国

2021-10-17 03:31:46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苹果红了 我们想起了你

——国家扶贫日追忆“太行新愚公”李保国

10月12日一大早,李保国的妻子、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研究员郭素萍便从邢台乘火车往保定赶。岗底村的苹果马上就要成熟,明天她要带几个学生对苹果进行农残化验,确保进入市场的果品安全。

从10月2日至11日,郭素萍一直在岗底、前南峪等地忙着给果农做技术指导。“这里是保国生前战斗过的地方。保国走得突然,一些想干的事还没有干完,我要尽全力来帮他完成。”郭素萍说。

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他矢志于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奔小康,35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用科技之手点石成金,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

2012年4月13日,李保国在临城县为农民讲解核桃树修剪要领。(资料片) 河北日报记者 赵永辉摄

他让科技真正成为山区农民摆脱贫困、改变命运的“财神”

国庆节一过,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梁国军和家人就忙着给果园里的苹果摘袋,再过十几天,这些苹果就会俏销市场。近年来,靠着种苹果,梁国军家里买了汽车,盖了新房,还在县城给儿子买了楼房。

“多年前,吃不饱穿不暖。现在,我们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都应该感谢恩人李保国老师啊!”梁国军感慨。

农村长大的李保国最见不得老百姓受穷。

1958年,李保国出生于衡水市武邑县的一个农村家庭。1981年,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李保国在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前身)毕业后留校任教。当时,正逢学校决定在太行山区建立产学研基地。于是,他积极响应号召,走进太行山深处的邢台县前南峪村。

从这里开始到生命的尽头,李保国把一生都献给了太行山。

当时的太行山,石头多、土层薄、不涵水,水灾旱灾频发。脱贫致富,成了山区群众的“心头大事”。

看着那一座座“石头山”,李保国以愚公移山的劲头,跟石头“杠上了”,他跑遍了山上的沟沟壑壑,研究改善土地的方法。最终,“山中造地”的办法聚集土壤和水流取得成功。前南峪的土厚了、水多了,树木栽植成活率从原来的10%一跃达到了90%。

李保国因势利导,引导农民栽苹果、种板栗。农民不会种,他就面对面讲、手把手教……几年下来,前南峪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李保国认为,全面小康,短板在山区,科技是杠杆。为了帮助太行山区的百姓脱贫致富,他经常起早贪黑,钻沟爬岭,风雨无阻上山研究课题,先后取得研究成果28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8项,技术累计应用面积1826万亩。他为岗底村研究出128道苹果标准化生产管理工序,仅苹果种植这一项,村民人均年收入就从不足百元达到3万多元。

他“以车为家”,夜以继日,一年行程约4万公里,除了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几乎天天奔波在路上。有一次,在石家庄,他一天之内转了4000亩苹果园,给农民做技术指导。

他“不为名来、不为利去,一个心眼儿为百姓”。在林业技术推广方面,他有求必应,从未收过农民一分钱讲课费,从未拿过企业任何股份。无论何时何地,不管认识不认识,对慕名咨询的农民,他都真心实意地帮着解答、帮着管理。曾经,一位素昧平生的普通核桃种植户的一个求助电话,就能让他星夜兼程往返一千多公里。

由于长期的奔波劳累,2016年4月10日,李保国因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去世,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

然而,从富岗苹果、绿岭核桃,到邢台前南峪、平山葫芦峪……李保国用科技之手点亮的这些品牌,照亮了山区千家万户百姓的幸福路。

他给后人留下了学不尽的精神财富,科技的星火形成燎原之势

李保国走了,但是他用劳动和技术给农民开辟了一条致富之路,也给后人留下了学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用智慧、汗水和生命点燃的科技星火,正在形成燎原之势。

2016年5月,河北农业大学率先组建成立“李保国志愿服务队”,全校师生以李保国为榜样,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深入开展科技帮扶活动。到目前,学校共组建“李保国志愿服务队”分队26支,小队122支,成员总计953人。服务队通过线上咨询、实地帮扶等途径共对接帮扶全省原贫困村105个,全年人均服务时长超过100个小时。

作为“李保国志愿服务队”的核心成员,5年来,李保国科研团队的足迹遍布我省30多个县(市、区),平均每年在扶贫一线工作超过300天,不仅巩固了李保国生前的帮扶成果,还在滦州、易县、滦平等地新建示范基地5个,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励3项。

作为李保国的妻子、李保国科研团队的主要成员,60多岁的郭素萍如丈夫生前一样,一年有300多天奔波在各个果园、基地,及时传授果树栽培先进技术。

一个多月前,在一次水果种植现场观摩会中,郭素萍不小心摔了一跤,导致腿部一处骨裂,医生让她多休息,否则严重了需要做手术。但是,她一刻也不肯休息,仍然拄着拐到处给果农做技术指导。“今年气候条件特殊,对果园不放心,老觉得看一看心里才踏实。”郭素萍说,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后,面临的是如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脱贫群众实现持续增收,她感觉身上的责任和压力更大了。

更多的人接过李保国的“接力棒”。

岗底村组建了一支技术服务队,像李保国生前那样行走八百里太行山,围绕果农需求面对面服务,点对点帮扶。同样,贾庄村也建立了“李保国科技兴农专家团队工作站”,近年来,除了给当地果农提供技术服务,还为江苏、北京、新疆等10余个省、市、自治区农民讲技术、解难题,免费开展大型核桃管理技术培训。

贾志华是“李保国科技兴农专家团队工作站”的一员,邢台市临城县贾庄村人,他的微信昵称叫“科技助农”。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前,他一年有200多天在全国各地免费为果农进行技术指导。如今,因疫情他出去的次数少了,但微信上、电话里与果农的联系仍旧不断。

贾志华的微信朋友圈里几乎每天都会发一张李保国的照片。“没有李教授,就没有我的今天。”贾志华说,由于家庭条件不好,他初中毕业后就辍学在家。因为李教授,他得以到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学习果树管理知识。结业后,为了帮助他积累实操经验,李教授每次到村里讲课都会带上他。后来,他们家通过科技脱贫致富。

“‘我们搞果树研究,归根结底是要为农民服务’,李教授的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我也要像李教授一样,用科技带领乡亲们致富!”贾志华说。(河北日报记者 方素菊)

责任编辑:张永猛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