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杰:六旬老人的“风筝人生”
王英杰:六旬老人的“风筝人生”
扫码阅读手机版
轻盈灵巧的燕子、五彩斑斓的蝴蝶、气势十足的龙头……在王英杰的家中,各式各样的风筝令人应接不暇,这些风筝都是他自己制作的。王英杰今年64岁,是土生土长的深泽人,与风筝有着深厚感情的他,对这一传统技艺有着特殊的喜爱和执着。竹骨、纸张、笔墨、颜料……这些寻常的材料只要经过他的巧手,就可以变化成色彩艳丽、各式各样的工艺风筝,凭借着高超的技艺,他还可以将长85米、多达159片的“大龙串”风筝放飞到空中。
自小结缘 潜心研究
说起与风筝的不解之缘,王英杰笑得像个孩子:“从小的爱好,一直坚持到了现在,只要是和风筝在一起,我就觉得自己返老还童了。”王英杰有在建筑队工作的经历,锻炼了动手能力,也给了他不一样的审美。“年轻的时候要养家糊口,只能用业余时间来做风筝,最近两年受疫情影响、手头的工作减少了,加之年岁渐长,我就一头扎进风筝的世界里,开始专心研究琢磨。”
走进他的“小作坊”,只见工作台上摆满了做风筝的工具。灵动的笔在半成品的白胚风筝上游走,几笔就绘出了线条和轮廓,接着他驾轻就熟地涂染填色,不一会儿,一只美丽的小燕子便跃然纸上,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王英杰说,传统风筝技艺由扎、糊、绘、放这四步组成。所谓“扎”讲究骨架的打磨、对称、扎制;“糊”讲究松紧适度,平整流畅,到了空中才能受力均匀……谈起风筝,不善言辞的王英杰就打开了话匣子:“扎一个风筝需要好多道工序,每一步都来不得半点马虎,否则就会影响风筝飞翔的品质和姿态。”
与时俱进 是爱好更是传承
随着时代不断变迁,风筝的制作方法不断增多。王英杰介绍,有硬翅、软翅、软板、硬板、单独与串类等等。经过不断地摸索磨炼,他的风筝扎制手艺也越发多样化,特别是工艺复杂、工序繁琐的串式风筝,现在制作起来也是得心应手,不在话下。
“串式风筝就是单个风筝的集合,一根线上串联的单个风筝越多,放到空中的样子越是壮观漂亮。”王英杰说,形象上以龙为主,取材上则多来源于典故,如“二龙戏珠”“百鸟朝凤”等等,具有浓厚的吉祥寓意,且兼容中国风韵味。
渐渐地,王英杰和他的风筝有了名气,也多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和粉丝。他放飞风筝的时候,总会引来众人观看,赢得阵阵叫好声。
如今,做风筝、放风筝已经成为王英杰最大的爱好。每次有人上门求教做风筝的技艺,他都来者不拒。如果有人慕名想买他的风筝,他也是哈哈一笑,半卖半送,从不计较。他说:“做风筝看似简单,其实是门学问,希望更多人可以去了解风筝这一传统文化,让这门技艺薪火相传。” (燕都融媒体记者 康瑞珍 通讯员 王鑫)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