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聚焦第十八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后疫情时代,世界杂技路在何方?

2021-09-30 03:39:17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后疫情时代,世界杂技路在何方?

——来自第十二届国际马戏论坛的探讨

9月29日,第十二届国际马戏论坛在石家庄举办。本届吴桥杂技节部分评委、杂技界专家学者、各代表团领队等中外嘉宾,相聚线上线下,围绕后疫情时代世界杂技如何发展进行研讨,探索国际马戏发展之路。

后疫情时代,探索新的生存之道

存在,还是消失?散点开花,还是抱团取暖?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于杂技表演艺术家而言,这是生死存亡之际。”9月29日上午,石家庄碧空万里,秋风习习。远在大洋彼岸的加拿大太阳马戏团选角总监帕维尔·科托夫,却无缘得见这迷人的秋景,表演艺术产业受到新冠疫情严重冲击,令他深感忧虑。

“面对疫情,澳大利亚马戏团已经处于大萧条以来最艰难的时刻。”澳大利亚国际马戏节总监詹思敏·斯特拉佳,用鲜活的图片和详实的数据介绍了她所了解的情况:布罗菲兄弟马戏团、韦伯马戏团和恩罗尼斯马戏团已停业近两年;芝麻街马戏团和哈德逊马戏团无法巡回演出;有些马戏团因滞留而被迫一直支付租金,不得不变卖资产来维持生计,甚至卖掉了演出用的卡车、马戏帐篷……

后疫情时代,世界杂技路在何方?

如今,世界杂技界正在奋力突围自救,各国的行业组织和政府也都在设法帮扶,探索新措施——

加拿大国际顶级的太阳马戏团受到疫情重创,魁北克省承诺提供2亿加元贷款予以支持;匈牙利支持线上演出,即使没有现场观众,演出也可获得报酬;澳大利亚的OZ马戏团,开放了世界级的马戏中心和资源,政府对此予以支持,还设立了五项奖金,以奖励艺术家创作新节目;小丑布鲁夫,自创“与布鲁夫共进下午茶”节目,向观众直播对艺术家的采访;德国王冠马戏团将训练基地变成动物园……

“欧洲有一个支持马戏艺术的系统,但并非所有马戏团都能从中受益。较多现代马戏公司能成功申请资金援助,而传统或古典马戏团几乎没有获得过资助。”保加利亚斯蒂凡尼艺术公司艺术总监瓦尼塔·斯蒂凡诺娃呼吁人们重视传统马戏的生存困境。

“既要自救,也需帮扶。”论坛上,许多国外专家指出,后疫情时代各国应为恢复和发展马戏产业采取积极措施,从资金和政策层面支持马戏的复苏,对设备、机器、物资现代化进行新投资;向独立艺术家提供无息贷款;为马戏艺术的高级工作人员如导演、编导、艺术经理等提供培训……

寻求突围之路,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

在场,还是虚拟?回归,还是业态转移?

“世界各国杂技团体生存现状千差万别,一些地方渐渐恢复疫情前的常态,另一些地方仍然深陷泥潭,怎么办?”美国火鸟艺术制作公司总裁皮特·杜宾斯基说。

这是一个无法逃避必须直面的难题。即便恢复常态,疫情也已深深影响到杂技行业各个层面。但一个显著的趋势是,与千年来杂技演出的“在场性”不同,在寻求脱困之中,互联网的运用产生了极具颠覆性的影响。

“疫情倒逼之下,全球杂技界积极寻求突围之路,涌现出许多貌似过渡性实则极具变革性的机会。”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河北省政协副主席边发吉说,当前,传统杂技行业纷纷试水线上直播等新业态,线上演艺领域得到爆发式发展。力求真实感的线上演出直播、云艺术节,和与科技深度融合的虚拟演艺,都为杂技业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有的‘重现过去’,即艺术家和公司将视频上传到平台,展示过去的作品。例如,太阳马戏团推出了CirqueConnect项目,在四个月内,每周提供60分钟各场剧目中最佳表演的免费观赏。”帕维尔·科托夫介绍,有的“关注当下”,在线上推出与疫情相关的杂技表演及其他艺术作品;有的“数字发行”,即并不以现场观众为目标群体创作,而是关注于未来多途径发行。

世界杂坛多种多样的尝试,都和互联网密切相关。

“然而,世界各地的实践证明,‘线上’不是简单地把剧场录制的演出光盘搬到云端,而是以艺术为顶层设计、科技为辅助,促进观众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边发吉认为,后疫情时代观众选择“线上”,其实对“在场性”提出更高要求。“线上”,意味着要有等同于剧场的“一镜到底”的流畅,要符合多视角观感,这对高速网络和视频编辑等提出了极高要求,否则就谈不上吸引流量、可持续发展。

线上异军突起,但线下仍是根本。“杂技艺术,魅力就在于无可替代的现场感、沉浸感、互动性。”吴桥杂技家协会主席于金生等人表示,杂技虽逐步演变为剧场形式,却从未改变演员与观众的双向交流,其本质特征就是真实立体、身临其境、有效互动。这种真实体验和氛围是不可替代的。

线上打开新窗,线下敞开大门。“有一件事我们十分肯定——我们从未怀疑现场表演及活动产业在疫情之后会以更强大的姿态重启,我们必须为之做好准备。”论坛嘉宾们表示,随着全球疫情的逐渐常态化,后疫情时代亟需把握好线上线下的关系,推动杂技产业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

打造精品力作,培育核心竞争力

世界已悄悄改变,世界又从未改变。

“其实,我们还需要反过头来审视,寻找一些我们在谋求发展中,值得关注和把握的根本性问题,譬如内容为王。”中国杂技家协会理论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尹力说。

在疫情影响下,艺术行业在承受冲击的同时,社会大众对艺术的主动需求却是上升的。因此,需要认真思考,观众走进杂技剧场和马戏大篷去看杂技的目的是什么?

“要研究观众心理。以往,我们总是从作品角度来创作和运营,如今,我们更需要从观众精神和心理需求角度来重组艺术创作、呈现和传播方式。”尹力说。

“文艺院团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产品上,后疫情时代唯有打磨优质产品,才能赢得未来。”重庆杂技艺术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陈涛说。“要为受疫情影响的广大观众和杂技爱好者们提供大量优秀的杂技节目,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省文旅厅副厅长王荣丽说。

对此,与会嘉宾普遍认同。后疫情时代的艺术创造,突出特点是个体创造力的激发和全民性的参与,需要“量”,更需要“质”。近两年来,国内杂技节目、杂技剧出现了一些尝试表达抗疫主题的作品,对杂技艺术开拓叙事语言、走进现实创作意义非凡。

“现在,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过去的创作,并投入时间进行精品创作尝试,创造高质量剧目,尝试与编舞、作曲家、设计师等新的合作,提升表演技巧,打造更优秀的节目。”帕维尔·科托夫等人表示。 (河北日报记者 龚正龙)

责任编辑:张永猛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