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邯郸笔记丨黄军峰:红色浸润的村庄
文化名人邯郸笔记丨黄军峰:红色浸润的村庄
扫码阅读手机版
■编者按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通过名人见闻式报道,全景展现第六届河北省旅发大会举办地邯郸传承红色基因、创新绿色发展、打造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的生动实践。9月22日起,由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北省作家协会、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文化名人邯郸笔记”主题活动,陆续推出名家名作,看文人笔下的邯郸文旅故事,感受历史与现代相交融的“新”邯郸。
红色沁润的村庄
黄军峰
很难说清楚,是荷塘里的蛙声还是山林间的鸟鸣,唤醒了涉县连泉村的秋天。
韩王山比肩金顶山,连绵起伏,如卧佛,似磨盘,更像慈祥的母亲,轻轻把村庄搂在怀中。山峦最先迎接了秋,浓浓淡淡的黄色替代了深深浅浅的翠绿,这儿一抹,那儿一丛,犹如艺术大师在巨幅山水画上的随心点缀。与群山交相呼应的,是清凌凌的清漳河,是势如碧海的千亩稻田,一畦畦一垄垄,层层叠叠铺展开来,秋风荡,稻禾舞,一个动起来的秋天。
其实,比连泉村的秋天更热闹的,是随处可见的红色:红色的石刻村标,红色的宣传语,红色的商店名字,红色的灯笼,红色的知名不知名的花丛……更为惊奇地发现,这里在抗战时还是太行五分区医院所在地。历史不会忘记,这里曾经淌过红的血,流过红的泪,这里是一片英雄辈出的红色土地。
隐匿在大山深处的村庄,层层叠叠。以连泉村为点,以清漳河为线,沿着历史的印痕一路北上,更大的惊奇在脑海激荡,更多的震撼在心头澎湃。连泉、赤岸、弹音、下温、上温、常乐、悬钟、石门、曲里、茅岭底……半个世纪前,中国共产党人在涉县开辟了红色革命根据地,中共太行分局在这里建立,一二九师司令部在这里运筹帷幄,并构建起包括医院、工厂、银行、学校等数十个组织机构,凝聚起一支保家卫国的庞大力量。
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散落的村庄无不被红色浸润着,滋养着。红色,是这片土地的底色;红色,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筋骨和力量源泉。
谁能想到呢,仅仅过去了半个多世纪,时间的激流陡然一转,红色波涛与绿水青山实现完美拥抱,竟然成为老区人们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活泉。就在这个秋天,一场关乎绿水青山,关乎乡村振兴,关乎赓续红色血脉和绿色发展的盛会在这里举行。可以想见,人们在红色的海洋里徜徉,在红色的土地上涌动,每个人都是红色历史的体验者和见证者,都是红色血脉的延续者和受益者。
曾在连泉村短暂停留。石桥连接着村路与荷塘,莲蓬如一个个握紧的拳头,荷叶如伞,伞下,水清虾肥,伞上,时不时有青蛙蹲卧,自在悠闲。与荷塘相望的,是千亩稻田,秋日里的稻禾,随着阵阵清风起舞,奏响大自然的浪漫乐章。
移步稻田,恰逢一位村民正在忙碌。问及现在的日子怎么样,他的脸上就乐开了花:“好着哩,好着哩……”老乡的话简单而朴实,不善表达却内容丰富。
眼下的连泉村,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村庄,更是乡村旅游的网红地。一个曾经鲜为人知的地方,如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人气上来了,各种副业蓬勃而起,机会也就多了起来。当然,乡亲们的收入并不局限于“外来客”这一项。乡村旅游与产业发展相辅共进的路子并不新奇,连泉村是个好例子。虾稻蟹共生,200多户村民每户每年增收3000多元;鲟鱼苗繁育,村集体年收入超20万元,解决劳动力就业30余人;多肉花卉种植,带动村民就业20余人;连翘加工,带动本村及周边村民就业百余人,每户每年增收2000多元……
连泉村,807户,2700余人,一连串的产业扑面而来,他们再也不用奔波数十里去打工,守着家门口就能挣钱,美美的事情,可不好着哩!
其实,红色浸润着的村庄,何止连泉村一个。为了更好地利用红色资源,县里集思广益、长远谋划。一个点的资源有限,但一个点连接一个点,就成了一大片,可做的文章更多,可干的事情更丰富。
“太行红河谷”的名字由此而来。说是“谷”,更准确和直接的表述,其实就是红色资源整合之后的一个片区。鸟瞰这个片区,清漳河为轴,太行山脉为界,仿佛一条彩带飘落山间。赤岸、王堡、常乐、寨上、沙河等独具特色的村庄星罗棋布,一二九师纪念馆、太行五指山、红色记忆小镇等,有历史的厚重,有自然的壮美,有英雄的足迹,也有伟大的怀念。一条河,两岸峰,五彩谷,百味乡情,万顷美景。
历史总是充满了太多神奇和不可思议。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多少年来,都在用孤独的方式与寂寞的大山对话,与贫瘠的土地对话,与清冷的河流对话。勤劳、朴实、善良的山里人,寻遍路千条,却仍旧困囿在贫穷里,困囿在山与河的包围中。他们曾渴望走出去,抛却生养的故土无奈地走出去。而现在,更多的人渴望回归,回到这片红色的故土,回到越来越充满希望的家乡。其中的百般滋味,其中意想不到的思想转变,只有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才能读懂最深邃的意义。
穿梭于蜿蜒的山路,转过一道弯即是一道景,绕过一座峰即是一处乡愁。如今,清澈的漳河水缓缓流淌,欢快地歌唱。起伏的太行山青翠碧绿,昂首挺胸,那是自豪的模样——日子好起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腰杆,也如大山一样挺直了起来。
一条河的记忆,一座山的记忆,远比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场景更加深刻和全面。真正想要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我们不妨去问问一条河,问问一座山,问问红色血脉滋养着的山谷,乃至山谷里的村庄。只要你有缘走近,只要你有心体味,一定能得到一份别样的收获。这份收获,来自历史,也来自我们的新时代。
【作者简介】
黄军峰,男,1979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原河北省作家协会报告文学艺委会秘书长,鲁迅文学院第33届高研班学员,北京创意产业园区全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首批入驻作家。至今已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人民文学》《中国报告文学》《山东文学》《长城》等发表报告文学、散文、小说等逾百万字,著有长篇报告文学《天地耕耘——河北美丽乡村建设纪实》《善哉雄安》《暴洪来袭——河北井陉719抗洪纪事》《解密野三坡》《赤色初心——写下就义遗书的人们》5部,长期从事纪实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其作品多次入选中国作协、河北省作协重点扶持项目,多次担任河北省纪实文学奖项评委。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