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人物访谈|艺术家邬建安:当代审美语言赋予传统文化艺术新活力

2021-09-17 05:02:30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艺术家邬建安

当代审美语言赋予传统文化艺术新活力

邬建安。图片由本人提供

一场穿梭于过去、现在与未来,遨游于神话、现实与科幻,纵横于当代美学、民间文化与时代命题的大型沉浸式展览项目——“邬建安个展:是海,是沙丘”,于9月16日在廊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开展。此次展览将艺术家邬建安不同系列的代表作和新作进行“混编”,打造了一幕多维全景视观盛宴。

邬建安是当代艺术领域注重传统资源转换创造的一位突出代表。作为一个研究民间和传统的学者,他的作品中,信手拈来的元素、新奇怪异的形象,既是传统的延续,也是故事新编。多年来,他不断寻找和呈现当代问题同中西方远古神话与历史、传统哲学观念、民间技艺与图像生成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不仅催生了他的个人创作风格,也让他在当代艺术与古老文化之间构建了一条条可视纽带。

当下,借鉴传统使得中国式的本土艺术经验、思维能够更加具有一种国际范儿,是越来越多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实践方式。对此,邬建安坦言:“中国当代艺术,势必涉及到国际交流,涉及到和其他国家文化之间的比较。如何证明你的作品是中国的?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让作品带有中国传统文化,有自己民族的特色。”

无论是中国文化艺术,还是其他国家文化艺术,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的很多作品用到了皮影制作技艺、皮雕技艺等,这些经过一代代人积淀、积累的传统工艺,代表了一种普遍的智慧。”邬建安告诉记者,传统工艺所体现的智慧精髓,并不存在地域区别,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认真去领略它,都会心存敬畏。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符号以及美学精神的魅力,是作品的民族特色,更是作品保持持久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汲取传统,保持作品生命力,并不是停留在泥古传统层面,而是把传统当作营养的一部分,以当代审美语言表达出来。本次展览中,从始于铅笔线描转向牛皮雕刻的代表性作品《九重天》,到运用黄铜镂刻语言对剪纸作品进行“再创造”的《白日梦的森林》;从“跨界”艺术实验——由10件仿真动物标本组成的装置艺术作品《征兆》,到映照人与自然关系的《人造物》和《兽笔》。新旧交融、图像转绎、材料衍化……邬建安以当代审美语言,延续着传统精华。

“当代审美语言就像一种普遍、通行的语言,赋予了传统文化艺术新的活力。”邬建安介绍,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每个国家的传统文化都有精深的部分,但交流存在被认同、被理解的壁垒,也需要特定的语境,只有用通行的当代审美语言去讲述,国与国不同文明之间才能实现文化相通、艺术相通。“就像古诗词里拟人、比喻手法的使用,外国人理解起来比较吃力,但通过诗词翻译,用更现代的语言呈现给他们,就打通了理解上的障碍,也让更多外国人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邬建安说。

中国艺术家生长在中国现实中,把汲取传统当做艺术创作的一种方式合乎情理。但审美的养成是一个不断生发的过程,在“传统”一个时间段后发现你也会成为一个“传统”。作品要有影响力,同样离不开艺术家的努力。邬建安认为,一代代的艺术家都在深耕传统文化艺术,他站在前辈肩膀上,要去不断了解传统手工艺的生产过程,不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当代艺术展览检验、修正作品与自身,把自己最优秀的作品呈现出来。 (河北日报记者 史晓多)

责任编辑:张永猛
下一篇:国韵流芳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