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先锋|刘保朝:当好服务乡亲的“送信人”
燕赵先锋|刘保朝:当好服务乡亲的“送信人”
扫码阅读手机版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代表,能参加庆祝建党百年系列活动,我无比骄傲和自豪。”6月29日中午,在北京刚刚参加完“七一勋章”颁授仪式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潘家口水库库区邮递员刘保朝难掩激动之情。
性格内向、不善言语的刘保朝并不擅长与人交往,但在宽城满族自治县潘家口水库库区,却是人人称道、家家难离的“送信人”。
仲夏时节,潘家口水库碧涛万顷、青山叠嶂、风景宜人。6月21日,一早刘保朝便驾船驶向15多公里外的码头,到镇上取件。
“和我家一样,许多百姓都分散居住在库区周边山坡上,船是外出的主要交通工具。”遥望两岸不时闪过的民居,刘保朝感慨道。1978年,为解决天津饮水紧张问题,国家决定在此修建水库。许多百姓响应国家号召,移民搬迁至周边各地。从此,亲朋好友天各一方,离别与思念,成为库区百姓共同的情感印记。
彼时,通讯尚不发达,一封家书是维系血脉亲情的唯一方式。生于斯长于斯的刘保朝,深知其间利害。
作为留下来的一批人,靠水吃水,发展养鱼,曾是刘保朝为自己设定的致富路。
1999年,正当31岁的刘保朝准备购置鱼苗时,库区水上邮路“断了”。“路途远、工作累、待遇低、没人干,一连数月没人送信送报,与世隔绝的日子,孤独和无助像‘传染病’,写在大家脸上。”作为一名入党9年的共产党员,刘保朝决心为乡亲们做点事儿。于是,他主动请缨,接下了这条充满艰辛和寂寞的邮路。
由他负责的87平方公里投递范围内共有19个固定投递点,覆盖独石沟乡6个村和桲罗台镇两个村,共1700多人。完成一次投递,至少需要两天时间,往返约500多公里。
每一封家书都寄托浓浓思念,每一份报刊都有百姓渴望的讯息。“快些、更快些”,是刘保朝对自己始终如一的要求。为此,他购置两条铁船,以保邮路畅通。
库区的天气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一天下午,天空黑云翻滚,就在刘保朝疾速驾船驶向岸边时,柴油机油管突然爆裂,暴风骤雨卷起一米多高的浪花,失去动力的铁船如纸片般剧烈摇摆。刘保朝立即把邮包放入密封舱,随后不停向外舀冲入驾驶舱的水。风雨过后,船已被吹出2公里远,人被淋个透心凉,但邮包未沾一滴水。
记者留意到,刘保朝笑时总下意识捂嘴。追问后得知,一年冬天,水面冰封,无法行船,他骑车送信时,连摔几个跟头。“门牙磕掉了,人摔蒙了,躺在地上半天才缓过神来。这门牙都是假牙。”刘保朝捂着嘴笑着说,相比磕掉牙,一次掉进冰窟窿的经历更加惊险。
一个半小时后,船至码头,刘保朝骑上自行车,赶往13里外的桲罗台镇邮政支局,将80多份报纸整齐装进邮包后,他又拿出一张纸条:“立祥:韵达快件一件。”“郝大爷:油一桶,米十斤……”
取件、购物,不一会儿,刘保朝变身“挑货郎”。“生活富裕了,通讯发达了,信件变少了,作为邮递员不能坐等靠,要主动开拓为民服务新路子。”刘保朝说,针对百姓日益增加的生活生产资料采买量与库区出行不便的矛盾,他将自己手机变为“热线电话”,义务承担起帮大伙儿采买运货的任务。
邮件、物资装上船,刘保朝首先赶往郝大爷家。60多岁的郝大爷身患残疾,因无人照料,生活时有不便。“屋顶漏水、更换灯泡、缺吃少喝,不管啥事,一个电话,保朝准到。比亲儿子还亲。”郝大爷说,保朝前些年工资就几百元,为了当好“义务运输大队长”,大半工资都贴补了油费,但他任劳任怨,以诚待人,赢得百姓信任。“有的人连存折密码都告诉他,让他取钱,放心!”
甘于寂寞、甘于清贫,是刘保朝最宝贵的品质。“工资从每月150元涨到现在的3000元左右,但家里支出,总是紧巴巴。”妻子刘月环说,自己身体不好,两个孩子上学,照顾双方老人,全靠刘保朝一人工资。“外出打工、养鱼,哪样不比邮递员工资高?但一说他就急:饭可以少吃,邮路不能断。”
一件事,让刘保朝的形象在妻子心里高大起来。“有一次,两个孩子放假回家,班车中途坏了,他俩就在路边拦车。司机问是谁家孩子。当听到是刘保朝时,司机让他们赶紧上车,车上司机告诉他们‘你爸是个好人’。”从此,刘保朝成为妻子和孩子的骄傲。
有人计算,刘保朝行程20多万公里,为乡亲送寄邮件、物资达8万多件。“这数,我没算过。只知道22年来,我送出的邮件、报刊、信件无一损坏丢失。”刘保朝说,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名党员,自己只是牢记这个宗旨,用心用情做好本职工作。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