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沧州博物馆:听,它们在说话……

2021-06-22 06:48:48 来源:河北新闻网-燕赵都市报

扫码阅读手机版

厚重、典雅、古朴、灵动,沧州独特的历史文化元素与“现代风”在沧州博物馆交汇。资料图片

在沧州西部新城,蓝天白云下的沧州博物馆,以其特有的覆“斗”型形体设计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厚重、典雅、古朴、灵动,沧州独特的历史文化元素与“现代风”在这里交汇、相融。对沧州人来说,这座投资约3亿元的博物馆和附近的图书馆、规划馆,以及不远处的体育馆、体育场、游泳馆等大型公共建筑,构成了沧州不可缺失的公共文化生活。

走进沧州博物馆,一件件文物看似无言,却以它们特有的方式,在“诉说”着这座守着大运河的城市,那穿越千年的时光……

绿釉陶猪

绿釉陶猪: 粗犷外表下 也有“萌萌哒”

“你看,它是不是乍看上去挺孔武有力,但如果仔细端详它的嘴角,看,是不是有种嘴角上扬的感觉?让人觉得特别‘萌’?”在沧州博物馆的展厅里,副馆长王玮指着一件“绿釉陶猪”说道。

这件文物是1951年从沧县一座汉墓中出土的。长38.5厘米,高24.2厘米。从正面看,这只陶猪很像是现在的野猪:鬃毛长且直立、耳朵前立、鼻子长,而且又长着獠牙。可到侧面一看,这只陶猪明显又是家猪的模样:圆滚滚、胖乎乎,膘肥体壮。王玮说,这很可能就印证了在那个时代里,野猪正处于向家猪驯化过程中。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驯养家猪的国家之一。我们中国人的“家”字就写作“宀”下有一“豕”,可见猪的“地位”之高。而且猪也被当作财富的象征。这只陶猪,就证明了当时已经进入田园经济时代,当时人们往往生前拥有什么,死后就陪葬什么,所以,这只陶猪就这样随着主人埋入地下。

在沧州博物馆里,这只号称最“萌”的文物其实汇集了诸多的历史信息。而就它的制作工艺而言,无论是形象刻画,还是动态力度的呈现,都显示出当年那些“手艺人”高超的陶瓷制作技艺。

玉石狮

玉石狮:另一种味道的“沧州狮子”

沧州铁狮子举世闻名,沧州也因此得名“狮城”。但在沧州博物馆里,一只有着另外“味道”的石狮,也以其独特的价值而引人注目。它就是唐代玉石狮。

这只玉石狮是1986年由海兴县一位村民捐献的。材质为汉白玉。经过漫长的岁月洗礼,它已经明显有了“玉”的质感。玉石狮身长8.8厘米,体宽6.8厘米,通高13厘米,可以说是一只“袖珍版”的狮子。

别看这只狮子体型不大,但其造型却依然透露着一股“王者之象”。王玮说,这只玉石狮有着明显的唐代时期的特征,比如头部比较小,身体蹲坐,前爪前伸,抓地有力,胸部肌肉发达遒健,虽然看上去不大,但浑身透露出的“气场”强大,它威风凛凛,不怒自威。王玮说,这也跟当时的“大唐气象”有关,不是刻意地强调“凶”,但浑身每一处细节又无不透露出王者风范,显示出一种真正的属于强者的自信。

错金豹镇

错金豹镇: 一脚踢出 一件一级文物

这是一只汉代“席镇”。“席镇”是干什么用的呢?那时候人们席地而坐,先铺一个比较大的,叫“筵”;上面再铺一层用苇、竹等编成的软席,按照严格的等级尊卑,人们落座。“席镇”就是用来压上面这层软席的。

这件错金豹镇高6厘米,豹子卧于圆座上,头微抬起,二目前视,四肢弯曲。周身饰错金卷草花纹,圆座饰错金锯齿纹。造型生动、逼真,1994年经河北省文物专家鉴定组鉴定为一级文物。

说起这件一级文物的“重见天日”,还挺有传奇色彩。王玮说,1968年时,有位村民早起放羊,无聊中用脚踢石子玩。结果一脚踢下去,“当”一下,挺沉,再往地上一瞧,似乎还闪光,拿起来一看,原来是件“宝贝”。而村民放羊的位置,是在一座古墓的封土上,这座墓被称为“贯公墓”。专家们分析,这种“席镇”往往是4件一组,最少也有2件,这件“孤单”出现在封土之上的错金豹镇,很可能是盗墓者匆忙中遗落。只是,不知经过多少年之后,被无意中的一脚,踢出了它隐藏不住的光芒。

抄手砚: 为了保护, 砌进猪圈

沧州历史名人众多,可谓“星光熠熠”。其中就有清代一代重臣张之洞。

在沧州博物馆里,就有一件跟张之洞有着直接关系的文物,那就是一方外形硕大的抄手砚。

这方抄手砚是清光绪十五年,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时主持开凿淤塞多年的端石老坑时所得。这是历史上最后一次有组织、有规模的老坑采石,当地至今仍保留着因张之洞姓氏命名的“张坑”。

砚台在中国漫长的文明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在“中国四大名砚”里,端砚又最为著名。抄手砚流行于宋代,由唐代的箕型砚演变而来,因其底部被掏空,可以用手抄底托起,因此称为抄手砚。这方抄手砚通体呈猪肝紫色、墨堂呈墨绿色,石质优良,温润如玉,重达68.7公斤。它造型看似简单,砚堂自然下斜,砚底凿空,三边如足,平整着地,仅在砚身外侧有一墨绿色条带作为装饰,却又浑然天成,显示出更高的审美与技艺水平。

王玮说,1982年,张之洞的一位族人用小拉车拉着这方抄手砚交给了国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保护这件文物,有心的族人把它砌进了猪圈。直到后来重见天日。

花龙柄壶

青釉堆贴花龙柄壶:“镇馆之宝”

“来,现在来看我们的镇馆之宝。”王玮指着一件文物说道。

这是一件青釉堆贴花龙柄壶。此壶口径9.5厘米、腹围55厘米、底径10.2厘米、高39.5厘米。盘口、细颈、橄榄形腹、圈足。壶身由足至口沿有主纹饰带8层,各层间饰串珠等纹饰十层,共有纹饰18层。

这件文物出土于1980年,在当时的沧州市第一砖厂,也就是现在的一城枫景小区附近。这件文物当时在断代的时候,先是被专家认定为初唐,后来省里的专家又定为隋朝,直到后来,沧州当地文物负责人专程赴京,求教国内顶尖专家,被断定为北朝青瓷珍品。1994年,河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进一步确定了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正式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并将其收录在《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中,成为沧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王玮说,这件宝物体型大,装饰华丽,工艺复杂,烧造难度极大,烧成的年代与沧州建州时间差不多,可以说,这件文物见证了沧州1500多年的历史风云。这件文物有着鲜明的“中西交融”的特色,壶上有多种狮子纹、护法兽、莲瓣纹、俯莲纹等有着鲜明佛教色彩的纹饰,也有忍冬纹、连珠纹等“西域风情”的纹饰,而龙又是中国特有的图腾。壶上的这条龙,还不是较为常见的“半身龙”,而是比较少见的“全身龙”,力道十足,前爪撑住,用嘴咬住壶口,整条龙美感、力度十足,显示了当时高超的艺术水平。(燕都融媒体记者李家伟文/图)

责任编辑:张云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