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缮“水下长城”:一砖一石皆不易
修缮“水下长城”:一砖一石皆不易
扫码阅读手机版
视频摄制:河北日报记者 赵杰 通讯员 郭宝强
文保专家孟琦(右四)和工人们一起对刚刚露出水面的长城墙体进行抢险维护。
一艘游船驶过正在施工的“水下长城”。
长城依山势而下蜿蜒入水,消失在潘家口水库的碧波之中,与水为伴,少了份雄浑刚毅,却多了些柔美和缓。
喜峰口西潘家口段长城建于明洪武年间,上世纪70年代,潘家口水库修建后,潘家口关城和部分长城被淹没到水下,形成独特的“水下长城”景观。随着水面涨落,长时间冻融、水浪淘蚀、涌浪冲击,造成了长城坍塌、孔洞、滑坡,亟待修整。
一艘游船驶过正在施工的“水下长城”。
文保专家孟琦带领技术人员对刚刚露出水面的长城墙体进行勘查。
文保人员对刚刚露出水面的长城敌楼进行勘查。
“随着水位下降,我们的工程量也在不断加大。”6月18日,喜峰口西潘家口段长城保护维修工程现场,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文保专家孟琦和工人们一起对刚刚露出水面的长城墙体进行抢险维护,这些长城下一次露出水面就不知是何时了。
2016年9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启动以“保护长城,加我一个”为主题的长城保护公募项目,确定将募捐款用于喜峰口西潘家口段长城修缮。此项目分为两期,现在进行的是二期工程,包括3个敌台、2段墙体,总长度1005米,预计在今年完成施工。
工人认真修葺加固墙体。
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张勇是此次长城保护维修工程的负责人,他说:“这次保护维修坚持‘最小干预’原则,最大限度保护文物历史风貌。”据介绍,在整个维修过程中,补砌的位置要采用原始工艺、原材料、原做法。他们会尽可能选用从古城墙上脱落的砖石进行编号剔补,在局部需要结构补强的位置,他们会采用原工艺的青砖,每一块从制作到运输、从质量到尺寸都有着严格的标准。
工人们在烈日下背运砖石。
工人们把几十公斤重的砖石背运到施工现场。
古建老技工王志群正在喝藿香正气水。
工人们在墙体周边寻找石料。长城外就是几十米的斜坡,工人们的作业空间非常有限。
“水下长城”与外界不通,工程材料都是通过汽车运到码头上,然后再通过船只运到施工现场,今年水位下降较多,就又增加了倒运次数。家住迁西县西城峪村的工人梁文福正在和其他来自唐山的工友们一起倒运砖石,他说:“每块青砖重30斤,一个人最多背两块,几个来回下来,背上磨出血泡是常有的事,衣服过不了几天就磨破了。”
工地上的饮水和生活用水一周才能补给一次。
58岁文保专家孟琦每天也要在工地上上下下。
人员外出也只能依靠船只,但费用很贵,大家就减少外出次数,水、食物和生活用品一周补给一次。工程师曹会斌最长一次在工地守了45天,他的五一、端午节假期都是在这里度过的。
登高远眺,湖区内碧波万顷,波光粼粼,两岸峰峦叠嶂,长城如巨龙般探入水中。五百载的光阴,已使它与那山那水融为一体。维护好这里的一砖一石,就是守护好这五百年厚重的历史。
长城外就是几十米的斜坡,工人们的作业空间有限。河北日报记者 赵杰 通讯员 郭宝强 刘少青 摄影报道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