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沿着高速看中国|满城汉墓:穿越两千余年的文化地标

2021-06-17 05:18:51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视频摄制: 河北日报记者曹铮

“沿着高速看中国”河北篇·文化寻根之旅

穿越两千余年的文化地标

保定满城陵山脚下的满城汉墓景区古朴静谧。 河北日报记者曹铮摄

从京昆高速保定满城出口驶出,东行十来分钟,远山渐近,一处古朴静谧的建筑群映入眼帘,这里便是满城汉墓景区。

站在满城陵山脚下仰望青山,翠绿掩映,山峦重叠,雄矗四周的气势浑然天成,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赋予陵山的空灵之美。在这钟灵毓秀的大山深处,沉睡着的是曾经鲜活的生命,以及深藏两千余年再次面世的万余件精美汉代文物。拾级而上,一个王朝的身影穿越时空渐行渐近。

《三国演义》中刘备曾多次自报“家门”: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玄孙。这位屡屡被提及的中山靖王,便是满城汉墓主人——汉景帝刘启之子、中山靖王刘胜。

与多数帝王陵寝深藏地宫不同,满城汉墓位于陵山主峰东坡接近山顶处,在靖王刘胜墓旁,还有其王后窦绾的墓葬。距今2100多年的两座大墓相隔不过百米,南北并列,均采用以山为陵的营建方式。苍翠群峰中,不时有游客往来穿行,一步步走进曾经璀璨辉煌的汉代历史。

“这附近有个村子叫守陵村,村里世世代代流传着一个传说,说祖辈们在为一个王子守陵。但王子是谁,陵墓在哪儿,却没一个人能说清。”树荫下,随着满城汉墓景区游客中心工作人员袁静的讲述,一段传奇故事慢慢浮现。

1968年,一支工程兵部队在陵山施工时,发现一个幽深的大洞,洞中散落着一些铜器、铁器和陶器。有战士捡了几样比较完整的器物交给文物部门。经鉴定,这很可能是一座千年前的古墓。河北考古专家立即前往实地探查,发现数件铜器上刻有“中山内府”铭文,且铜器造型和工艺属于西汉风格,由此断定这是西汉时期的墓葬。同年,周恩来总理委托时任中科院院长的郭沫若挂帅,组织专家进行考古发掘工作。

墓中的发现震惊了考古界,1968年也因此成为中国考古史上不平凡的一年。满城汉墓被考古界称为汉代墓葬中保存最完整、结构最复杂、规模最宏大的崖墓,出土万余件文物……作为西汉诸侯王、王后一级的大型崖墓,满城汉墓的发掘创造了众多中国考古学之最,充分反映出西汉繁盛时期的壮丽风貌。

“河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中,刘胜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都出自满城汉墓。”保定市满城区文保所所长梁艳东说。自上世纪60年代考古发掘以来,专家学者对满城汉墓及其出土文物的研究从未间断。1988年,满城汉墓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3月,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倾听历史故事,感知历史温度,文物遗迹的作用无可替代。

在满城汉墓景区工作了30年、曾任满城汉墓景区讲解部主任的袁静深有感触地说:“1991年满城汉墓刚对外开放,我就到这里工作了。那时还不到20岁,在不断讲解过程中,我对家乡的历史文化越来越感到自豪。”作为第一批满城汉墓讲解员,袁静致力于将穿越时空的文化传播得更远,她也见证了人们对满城汉墓文化的喜爱和传播。

每逢节假日,不少游客走进满城汉墓景区,其中不乏各地网络主播。他们对西汉文化进行直播讲解,让更多人了解满城汉墓,了解河北深厚的文化积淀。在袁静看来,这不仅反映了文物保护走进大众视野,成为网络关注焦点,更反映出百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满城汉墓出土的文物还曾在国内多个城市巡展,并多次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展览。透过这些熠熠生辉的文物,世界各国人民看到的是中华五千年未曾间断的历史文明和文化底蕴。

站在接近陵山顶部的汉墓入口处凭栏俯瞰,深蓝的天空下,前临平川,后拥青嶂,四周松柏森列,气势雄浑。

保护好、研究好、利用好满城汉墓,让拥有两千余年历史的文化瑰宝活在当下、服务当代,让更多游客领略大汉遗风的脚步从未停歇。经过2004年、2018年两次提升扩建,满城汉墓景区先后兴建了未央广场、景观大道、山环线台阶路等设施,极大提升了游客的游览体验。满城汉墓景区已成为大众抚今探古、赏景游玩、健身休闲的好去处,久居于此的百姓也有了“惊艳”之感。“景区以景怡人、以文化人,现在一早一晚来景区走上一圈的人越来越多。”保定市满城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魏华说。

文物与旅游的完美融合,让满城汉墓更加深入地走进大众生活,不断彰显着当地的文化软实力。如今,满城与汉墓就像不可分割的肌体与血脉,相互依托,共生出一座形象鲜活、魅力无限的文化地标。(河北日报记者曹铮)

责任编辑:张云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