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今朝看变迁①|大名:生态焕新颜 文旅尽朝晖
大运河今朝看变迁①|大名:生态焕新颜 文旅尽朝晖
扫码阅读手机版
大名:生态焕新颜 文旅尽朝晖
——大运河今朝看变迁①
编者按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大运河河北段河道总长530余公里,流经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及雄安新区等地的21个县(市、区)。
如何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引领,统筹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记者深入邯郸、邢台、沧州、衡水、保定、廊坊等地进行实地采访,即日起刊发《大运河今朝看变迁》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图为坐落于大名县城西侧的明清古城北门城楼。河北日报记者 解楚楚摄
“魏都接燕赵,美女夸芙蓉。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1200多年前,唐代大诗人李白沿永济渠游历至魏州(今大名县),用诗句尽显大名县域大运河当时的舟楫繁忙、富庶繁华。
沧海桑田,1200年后,记者站在大名县城东北方向3公里的永济渠古道西渠,只见河道流水潺潺,昔日的航运时代已不复存在,沿岸一望无际的麦田与之交相辉映。
“现在的大运河大名段主要发挥着重要的灌溉功能,对沿岸的农业、生态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5月17日,大名县发改局局长杨升国站在河岸手指麦田告诉记者。
循着大运河河北段一路北上,大名县便是起点。
大名县境内的运河,包括45.4公里的卫河大名段和25公里的永济渠旧址大名段。大运河大名段历史悠久,发端于三国时期的白沟,兴盛于隋唐时期的永济渠,渐衰于明清以后的卫河,直至上世纪70年代末,河道水量大减,近乎荒废。
“近年来,我们加紧开展环境治理,抢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机遇,目前运河水流逐渐增加,水质大为改善。”杨升国表示,接下来,大名县将以大运河大名段为主体,计划投资25亿元,通过治污蓄水、植树造林等工程,恢复河流生态功能,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提升大运河两岸生态环境,将运河打造成为水清岸绿的“百里绿色生态长廊”。
大运河是大名县的母亲河,不仅滋养着当地的百姓,也为后世留下了诸多文化遗产,积淀了厚重的人文气息,在科学保护、传承和利用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当天下午,记者登上坐落于大名县城西侧的明清古城北门城楼,城楼翘脊飞檐,“大名府”三个烫金大字熠熠生辉。周长4.5公里的城墙绵延开来,将古城区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小巷(胡同)囊括其中。
“大运河造就了大名县的两座古城,北宋时期的大名府故城和明清古城。”杨升国抚摸着青石墙砖说,“明清古城传统格局保存完整,历史遗存空间清晰,建筑整体风貌、空间尺度保持较为完整,地方建筑特色浓厚,成为大名县高度重视的一项文旅建设发展工程。”
2009年以来,大名县先后对明清古城城墙、城门、内环城马道等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同时建成了东、西城门外广场及护城河。如今,明清古城墙和周边护城河风景区已成为游人、居民在节假日及茶余饭后的重要休闲旅游场所,是大名县一张耀眼的旅游名片。
城楼里,非物质文化遗产草编手工技艺传承人王群英,正在进行草编工艺品制作,只见一根根长度均匀的麦秆在她的手中有规律地层层折叠,似一只只不断翕张翅膀的小鸟,上下翻飞跳跃,不一会儿工夫,一个五角星便做好了。
“大名草编多以麦秆为主,大名县城外、大运河边千顷良田,为草编技艺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杨升国介绍,清朝雍正年间,草编技艺从山东掖县通过船运传入大名县,经过不断发展,草编加工产业目前已遍及全县及周边地区,成为该县一项重要的经济来源。
如今,55岁的王群英在当地相关部门的帮扶下,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并在传承传统草编技艺的基础上,与26岁修美术专业的女儿共同创新,将草编技艺与油画相结合,创作了包括京剧脸谱系列、时装系列、成语典故系列、国画系列、饰品盒系列等在内的十余种作品,深受人们喜爱。
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草编手工技艺传承人王群英在展示她创作的草编作品。河北日报记者解楚楚 摄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计划用草编技艺创作一组爱党爱国系列作品,用传统非遗作品迎接党的100周年生日。”王群英说。
明清古城、大名天主教堂、五礼记碑、金滩镇山陕会馆、金北清真寺、大名草编技艺、小磨香油制作技艺、五百居香肠、二毛烧鸡……通过对大运河大名段调查统计,这里有各类文物遗存6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198处、非物质文化遗产40余项,梳理勾画出运河沿线的“文化图”。诸多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璀璨的明珠,散落在大运河大名段沿岸,成就了大名县境内的两座古城、四个古镇、河沿岸数个码头、村庄,并积淀了厚重灿烂的文化。
2019年7月,大名县委、县政府根据大名县大运河资源分布和未来产业发展,制定了《大名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按照“一带、两城、四镇、多节点”发展思路,深化与战略投资商合作,推动“两城一心”项目落地实施,全面拉开大名旅游开发大幕,构建“览在宋城,游在明城,玩在新城”的特色旅游体系,将大名县城打造成为冀鲁豫三省交界大旅游框架中的休闲文化名城。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推进《大名县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的编制,以‘一剧、一廊、两规、两城、四镇’为重点推动项目,力争早日打造成为产景城相依、文旅相生、农旅相融的文化休闲名城、大运河文化旅游目的地。”大名县文旅局副局长赵卫广信心满满。
临近离别,记者再次来到永济渠古道西渠,潺潺的流水声,蕴含着更多对未来的期许。 (河北日报记者 解楚楚)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