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 全域突破 常态长效
——邯郸市肥乡区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省考“三连冠”的调查
“既有碧波荡漾、草木青翠的生态之美,又巧妙融入地方历史文化元素,真没想到城区周边还有这样休闲游玩的好去处。”今年“五一”假期,邯郸市民吕志强和家人来到肥乡区肥义公园游玩,更让他没想到的是这座公园竟是在取缔整治废弃窑坑和小散煤场、小砂石场等基础上建成的。
曾经脏乱差的城乡接合部蝶变生态公园,是邯郸市肥乡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一个缩影。日前公布的2020年度河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考核成绩单,邯郸市肥乡区获得第一名,实现“三连冠”。
曾经的省级贫困县,现在的一个财政并不宽裕的传统农业区,如何取得这样的成绩?
“不搞大规模政府投入,更不搞盆景式整治,而是把生态环境作为立区之本,以城乡融合、全域突破、常态长效理念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肥乡区委书记李书平介绍,该区多元筹资破解投入难,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生态建设、特色产业培育等相结合,着力建设环境美、产业兴的美丽乡村。
多元投入,破解环境治理难
道路两侧杨柳拂绿,墙壁上乡风文明宣传图文并茂。5月4日,记者走进肥乡区西吕营镇田寨村,村内大街小巷干净整洁,几乎见不到垃圾。
“每天都是一个样。”村党支部书记牛世通指着一户村民家门前的垃圾桶说,“我们做到了垃圾日产日清。如果保洁公司没有按时清运,政府就会相应扣减支付给保洁公司的费用。”
自2018年起,肥乡区财政每年列支2000万元用于农村生活垃圾清运。
“服务质量按月考核,公司绩效与村民满意度直接挂钩。”肥乡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常志军介绍,区人居办不定期明查暗访,区领导每季度带队督查,根据工作实效进行奖惩,倒逼环卫企业每天按时清运,节假日主动加密清运频次,实现“村收集、乡镇转运、区集中处理”。
虽然区财政每年拿出了2000万元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费用,但对全区农村来说,仍存在不小缺口,怎么办?
能不能像城市居民交纳物业费一样,向农户收取垃圾清运费?
每户每月8元垃圾处理费,经过了征求意见、价格听证,一年96元虽然不多,但真让群众掏腰包并非易事。后来区里提出每户配发一个垃圾桶,先试行3个月。“群众看到实际效果,再结合环境严查、资金激励等办法,再收费就比较顺利了,同时提高了群众的参与意识、监督意识。”常志军说。
“以前是臭气熏天的垃圾坑,现在绿树成荫,成了健身小游园。”说起家门口坑塘的变化,西吕营镇后营村村民朱海军脸上洋溢着笑容。
在肥乡,每座坑塘都有“身份证”。全区1180个坑塘全部登记建档,通过配备“坑塘长”、安装摄像头等“人防+技防”措施,防止了群众乱倒垃圾。同时通过绿化、引水造景等方式,把具备条件的坑塘变为节点景观。
由于历史欠账多,肥乡区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明显,其中农村道路问题最为突出。2018年,肥乡区启动农村基础设施集中攻坚,3年来累计修建城乡道路、田间路900余公里,打通一批断头路、瓶颈路,实现了城乡之间、乡村之间快捷连通。
完成农村改厕77981座,改厕率达95.7%;持续实施村庄绿化、廊道绿化等造林工程,林木覆盖率从16%增至31%;利用拆违腾退空间,打造小游园、小菜园、小果园3400多个……
让干净和美丽成为每个村庄的“标配”。3年来,肥乡区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一轴三带”和“西部引领、东部崛起、北部突破、南部提升”四大片区主体功能区战略;以域内主要干道和河渠为纽带,打造了旧店组团、团结渠组团等10大组团,区域联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265个村全部完成建设规划,解决了乡村无序和随意发展问题。
重拳治理城乡接合部的散乱污企业、废弃坑塘、垃圾带,肥乡区因地制宜打造了肥义公园、郊野公园、东郊森林公园等12座公园,形成了“一环十园”的生态格局;在各乡镇建设乡村公园10个,实现乡村公园乡镇全覆盖。如今,无论从哪个方向进入肥乡,很难感觉到明显的城乡环境差异。
尊重民意,引导群众“唱主角”
在肥乡,不仅农村主街道全部硬化,村民家门口的小街巷也基本硬化,解决了群众出行“最后一百米”问题。
农村小街巷硬化是多年的难题。去年4月,肥乡区启动农村小街巷硬化工程。但区财政无力大规模投入,他们就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增强百姓的积极性。
“农民是人居环境整治主体,也是直接受益者。我们想方设法提升群众参与度,避免政府干、群众看。”肥乡区委副书记郑建民介绍,小街巷硬化涉及千家万户,他们通过党员干部带头捐款捐物和观摩评比、设立光荣榜等方式,改变群众“等靠要”思想,建立了“村集体出资+受益户出工”“社会资本捐助+村集体修建”“项目带动+群众自筹”等5种筹资筹劳模式,变“要我修”为“我要修”。
“如何硬化完全由群众决定,村里不要求统一模式和标准。因为硬化的是自家门前路,各家各户都很上心,质量有了保障。”元固乡三里堤村村委会主任贺志平说,全村小街巷有的是铺砖路,有的是钢渣路等,就地取材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
截至目前,共动员群众集资4000余万元,硬化小街巷3337条,占比95%。今年10月,将完成全部硬化任务。
村庄干净整洁,庭院环境也在变。
肥乡区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触角延伸到庭院,通过美丽庭院创建户评星,把各户创建成果在本村微信群、公开栏“亮晒”,让村民学有榜样、比有标杆。目前,全区建成美丽庭院6.8万户,其中精品庭院1.8万户。
“以前村里公益劳动基本靠村干部,现在一声招呼,群众都哗啦啦动起来了。”在西吕营乡后营村文明实践站,货架上香皂、洗衣液等日常用品达五六十种。村党支部书记温川介绍,村民可凭公益劳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调动了群众积极性。
听民声顺民意,肥乡区通过村民代表大会等方式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将人居环境整治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引导群众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目前,全区265个村均制定了村规民约。
完善机制,长效管理见实效
不定路线,随机抽查。近日,肥乡区举行今年第一季度农村人居环境观摩评比,公开通报排名结果,发放流动红黄旗,传导工作压力。
“全村划分了5个网格,将环境责任分解到村两委干部,谁的问题谁负责。”天台山镇镇南谢堡村党支部书记郝建民介绍,在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基础上,对建筑垃圾处理实行押金制度,引导群众自觉维护村内环境。
针对以往部分区域人居环境整治责任不明晰的问题,肥乡区将整治任务分解到相关部门,明确区城管局负责城乡接合部和乡村集贸市场,交通运输局负责国省干道,水利局负责河渠,林业局负责林带,区人居办负责农村,避免部门间推诿扯皮。
着眼长效监管,肥乡区建立周暗访、月督导、季联查机制,区主要领导每季度带队对乡村人居环境评比打分,排名情况与保洁费挂钩。每月扣减的资金,奖励业绩突出的乡镇或保洁公司。对屡次出现问题的村或连续3个月倒排第一的乡镇,列入重点管理对象,限期整改。各乡镇自我加压、比学赶超,避免了整治效果反弹。
人居环境整治与文明乡风建设相结合。肥乡区依托文明实践所(站),组织“乡风文明·巾帼引领”等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最美志愿者评选,提升群众文明素养,从源头减少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
环境美,产业兴。东漳堡镇南赵村在人居环境整治中因地制宜栽植菊花,变身“菊花小镇”,辐射周边村种植菊花4000余亩;天台山镇镇东刘家寨村发展桃树种植,今年桃花文化节吸引了城里人纷至沓来,带火了乡村游……
人居环境整治与特色产业培育相结合。肥乡区与中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河北农大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培育了葡萄、西红柿等特色产业,增加村集体收入,促进人居环境常态治理。仅团结渠沿线就带动3个乡镇20多个村庄发展高效农业、乡村旅游,全区果树蔬菜、采摘园分别增加3.5万亩和25家。
“人居环境整治不仅提升了农村群众生活品质,还促进了城乡融合,让肥乡成为市民乡村旅游的重要目的地。”李书平表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长期工程,今后将在村容村貌提升、长效管护等方面持续用力,让群众拥有更多幸福感。(河北日报记者刘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