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河北省政府印发《“食药安全诚信河北”行动计划(2018-2020年)》,对全省各级各层面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作出系统安排部署。三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省市场监管局会同公安、农业农村、卫生健康等有关部门,坚持新发展理念,遵循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全力推进“食药安全诚信河北”三年行动计划。
特别是今年以来,全省各级各部门坚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监管工作,强化督导、狠抓落实,为确保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奠定坚实基础。截至目前,三年行动计划21项具体任务稳步推进,22个量化指标已完成18个,其余4个量化指标属于年度目标任务,预计年底前完成;全省未发生重大及以上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总体形势持续平稳向好,群众满意度由2013年的58.48上升到2019年的82.04;2019年国家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考评中,我省分别获评A等次和全国第三名,获国务院食安委和国家药监局通报表扬,多项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加强领导、严密组织,扎实推动三年行动计划不断深化
各级各有关部门自觉将推进行动计划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健全领导机构,完善责任机制,强化组织保障;主要负责同志靠前谋划部署,分管负责同志一线督导指挥。省市场监管局充分发挥统筹牵总、协调督促作用,压实各方主体责任。省有关部门聚焦重点难点,较真碰硬、攻坚克难,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全面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各地普遍加大资源倾斜力度,高质量推进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
坚持推进行动计划与开展“双创双服”“三深化三提升”“三创四建”等活动相结合,坚持日常监管执法与专项整治相结合,坚持规范提升与服务产业转型发展相结合,坚持目标推进任务落实与机构改革创新发展相结合,做到“两不误、两促进”,一体推进、集成落实。
在行动计划推进过程中,省市场监管局坚持项目化推进、台账式管理,实施月调度、季督促、年考核,倒排工期、挂账督办、持续问效、销号清账,确保件件都落实、事事有结果。及时总结经验做法,固化形成长效机制,强化示范创建、典型引领,辐射带动各级各层面保障水平的提升。
突出重点、加强监管,有序推进三年行动计划落地生效
净化产地环境,源头治理迈上新台阶。省生态环境厅全力推进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累计完成1.27万个村庄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划定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1055个,完成全省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排查整治涉重金属污染源133个,食用农产品生产环境明显改善。省农业农村厅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等行动,农用化肥、农药使用量呈现下降态势;组织制修订省级农业地方标准247项,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全省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70%,小麦主要病虫草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5.68%,省级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均保持在98%以上。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出台重金属等超标粮食收购处置暂行办法,确保库存粮食和新收获粮食质量安全。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扎实推进餐厨废弃物等无害化处理项目建设,目前石家庄、唐山、承德、秦皇岛、邯郸、辛集已建成运行。
完善监管体系,过程管控取得新成效。省市场监管局实施“食品药品安全工程”,全省所有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全部通过了HACCP(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管理体系)认证;16个食品生产集中区切实得以治理提升;269家食品及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达到整治提升标准;全省90%的餐饮服务单位达到“清洁厨房”标准,持证餐饮单位“明厨亮灶”实现全覆盖;95%的学校食堂、集中用餐单位、大型连锁餐饮企业、中央厨房、用餐配送单位量化等级达到良好以上;各市和各县(市)主城区食品小摊点进入政府划定区域经营比例分别达90%和70%。省药监局坚持药品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监管,选取阿司匹林肠溶片等31个品种开展风险分析,深化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完善药品医疗器械交易监测和云稽查系统建设,对药品生产企业开展认证检查、合规性检查,监督抽验药品1.2万批次,合格率98.99%;加大药品流通和使用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撤销GSP证书485个,吊销、注销药品经营许可证621个。建立基层不良反应(事件)监测网点达到3.5万家,监测并处置878起不良反应聚集性信号事件。
保持高压态势,惩治违法实现新突破。省市场监管、公安、农业农村、卫生健康等部门围绕假冒伪劣、“两超一非”、私屠滥宰、虚假宣传等突出问题,深入开展了食品药品安全方面漠视群众利益问题、防控打击“山寨”食品、药品流通领域违法经营行为集中整治等系列专项整治行动。查办衡水未经许可生产假冒橄榄油案、保定高碑店特大制售假药案、秦皇岛“11.·13”非法经营药品案等一批大案要案,有力震慑了违法犯罪分子。2018年以来,共办结各类食品药品违法违规案件6.27万件,行政处罚4.08亿元;侦破食品药品刑事案件4440件,抓获犯罪嫌疑人6468人。市场监管部门持续完善案件查办公开制度,实现行政处罚决定书全面依法公开,保障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与公检法机关持续深化行刑衔接机制,增强案件联合查办效果,其中秦皇岛“11.·13”非法经营药品案被市场监管总局评选为全国行刑衔接典型案例。
坚持协同共治,安全保障展现新作为。一是积极探索“智慧监管”新模式。省商务厅督导中央财政支持的石家庄、秦皇岛2个试点市推进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目前两市主城区实施信息化追溯节点分别达130个和213个。省农业农村厅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应用,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全部实现追溯管理。省市场监管局推动实现乳制品、保健食品省内全程可追溯;开发建设的“食品安全追溯平台系统”实现与省商务厅重要产品追溯平台数据对接;推广完善“药安食美”手机App,开启掌上监督新模式。省药监局组织推动2.88万家药品生产流通企业(含门店和单体药店)加入药品追溯系统,企业入网率达98.3%。二是努力提升技术保障能力。省农业农村厅推进市县检测机构“双认证”工作,全省通过“双认证”的机构数量达到48个。省卫生健康委狠抓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食品风险监测覆盖所有市、县,并逐步延伸到农村地区,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已覆盖全省各级医疗机构。省市场监管局着力提升检验检测能力,投入1.8亿为每个县(市、区)配备了食品快检车和移动快检装备;省食品检验研究院获得冬奥全部48项食源性兴奋剂检测资质。省药监局加快技术保障能力提升,组建省药品职业化检查员总队;省药品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获评首批国家药监局“中药材质量监测评价重点实验室”。三是强化部门协作配合。市场监管部门与教育、商务、住建、农业农村、文旅、交通等部门建立健全了校园食品安全、交易市场整治提升、餐厨废弃物处置、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衔接、旅游景区和高速服务区餐饮监管等协作机制;落实失信企业黑名单管理、联合惩戒等措施,倒逼企业履行主体责任。四是共创食药安全社会共治局面。每年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安全用药月等宣传活动;强力开展《药品管理法》和《疫苗管理法》两法宣贯工作;与检测机构、名优企业、中小学校共建食品药品安全宣教基地。充分发挥投诉举报平台作用,2018年以来共接收食品药品投诉举报11.23万件,按时办结率100%。推进基层网格化监管,5.8万名基层协管员在调查摸底、隐患排查、聚餐登记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支持行业协会、新闻媒体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监督,推动形成企业主体、政府监管、行业自律、法治保障、社会协同的多元化共治格局。
加强示范创建,冬奥会保障开创新局面。在石家庄、张家口、唐山市获得首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授牌基础上,省市场监管局持续推动其他8个设区市全部开展争创活动,示范创建实现全省域覆盖。省农业农村厅扎实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目前唐山市整市被农业农村部命名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全省14个县被命名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省达到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标准的县达24个。省市场监管局按照北京冬奥组委要求,研究制定了冬奥会张家口赛区食品安全工作标准和保障方案;指导张家口市完善冬奥会食品安全应急处置机制,2019年成功举办了食品、药品安全应急演练2场次。市场监管、农业农村、林草等部门落实“三个赛区一个标准”要求,全力配合省冬奥办、省商务厅做好冬奥餐饮原材料备选供应基地(食品企业)遴选推荐工作;同时,加大对张家口市的帮助指导力度,提高监管队伍业务能力水平,为确保达到冬奥会食品安全保障要求奠定扎实基础。
今年年底前,省市场监管局将充分发挥协调督促作用,压实各地各有关部门主体责任,强化督促落实措施保障,确保行动计划圆满收官。同时,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安排部署,科学设计工作项目和任务指标,提高规划的指导性和操作性,为推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河北日报记者 马彦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