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唤醒北方最美古建筑群!河北蔚县古堡拯救进行时

2020-11-13 05:16:34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扶贫花开

乡村古堡再绽新颜

一座古堡,一段沧桑。现代化进程中,古村堡会否最终成为一曲离歌绝唱?

“把光影放下/古堡门下,岁月呈祥……每个经过的人/梦到自己和风。”立冬前,小饮马泉村驻村第一书记孙晶昌,写了一首诗《蔚县,秋后的日子》,记录下该村颗粒归仓的喜悦。作为省文物局办公室主任,他于年初奔赴该村主持扶贫工作。2016年,省文物局首次扶贫对接时,目之所及一片荒芜——

该村311户1062人,2014年被识别为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95户598人,其中低保户50户108人,五保户9户10人;非建档立卡贫困户116户464人……古堡条件差,村民大都外迁建新居;戏楼、庙宇、民居坍塌,民居内的砖雕、木雕丢失,庙宇壁画被盗毁;村财政无力承担维修保护;非遗民俗萎缩凋零失传……

保护没有固定模式,经验不能照搬。蔚县古村堡保护,需要在探索中扎实前行、闯自己的路。

“以文物保护为抓手,涵养整个古村堡的文化生态。”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认为,古村堡保护不是单一的文物保护,也不是单一的非遗保护,要处理好文物保护和基础设施改善、环境风貌保护、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进行区域性、整体性、全方位文化生态保护和提升。要从重视文物本体保护,转向同时重视文物背景环境和遗产地精神的保护;要从重视“静态遗产”的保护,转向同时重视“动态遗产”和“活态遗产”保护……共同推动散落在广袤大地上的文化遗产活起来。

而活起来,首要是活着。在刘智敏等专家看来,蔚县古村堡备受瞩目和认可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在于“活态性”,要在“留住人”和“传下艺”上下功夫,因为村民才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没有村民积极参与,任何保护提升都会流于形式。通过积极主动留住村民,涵养扶助起土生土长的剪纸、秧歌、拜灯山、打树花、灯影戏等民俗,让古老濒危的村堡逐渐接续上根脉、鲜活起来,和硬朗的古建筑文物产生相互作用,维系一种良性的文化生态,实现抱团取暖、繁衍生息……

这些认识,已超越单纯的文保领域,正一步步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2016年至2019年底,省文物局驻村后积极开展文物扶贫,先后协调项目资金218万元,对小饮马泉古村堡进行修缮,维修了戏楼、真武庙、龙庭、碾坊等古建筑,继而对古村堡周边环境展开集中治理……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到蔚县调研时,对小饮马泉村文物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今年,进一步利用文物扶贫项目资金150万元对该村堡墙、沿街建筑及关帝庙进行保护修缮,现已基本完工。

“对于古村堡来说,文物保护意义非凡,唯有和乡村振兴、脱贫致富深度结合起来,才能扎下根、走到人心深处。”孙晶昌说,扶贫先扶志,产业和就业是基础,环境和规划是未来。而修缮保护,是希望这些文化遗产能活态地融入生活,让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全面小康建设作出贡献。

活化古堡,融入生活。观念一变天地宽,乡亲们的喜悦写在脸上。

“以前懒惰等靠思想严重,守着宝贝,却穷困闭塞……”小饮马泉村村委会主任冀晓勇说,近年通过“文物扶贫”模式,村里陆续建起文化场所和设施,有了崭新的村文化活动室、读书阅览室、文化广场……提升了村容村貌,提振了乡风,年轻人也回来了,依托古堡文物资源发展乡村游,全村已脱贫出列,有奔头了!

以“输血”激发“造血”,让心动变为行动。目前,蔚县的古村堡纷纷深挖地域资源富矿,寻觅发展破局之路。下一步,将结合美丽乡村、旅游开发等内容,推出古堡利用项目,引进生态民宿、精品客栈、遗产酒店等适应新时尚、满足新需求的文化遗产利用模式,带动当地居民通往小康生活、长久就业增收。

“让文物活起来,让百姓富起来,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文物赋彩小康路,继而带动乡村振兴,是我们的期待和目标。”蔚县县委书记梁昆说,蔚县古村堡群是蔚县独特的文化资源,也是蔚县的文化优势。今后,将通过持续推进“蔚县古堡拯救行动”,促进古堡保护与社会发展相互依存,让古堡扶贫成为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依托,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广大群众。

一座古堡,一段历史;一座古堡,一个梦想。

晨曦中,从巍峨的玉皇阁举目凝望,一座座古村堡历经岁月沧桑,仍在壶流河畔倔强兀立,在现代化进程中,以一种极其顽强的生命张力扎根大地、默默蓄力、期待新生。有这份张力和自信在,未来,是欢歌,而非绝唱!(河北日报记者龚正龙)

(图片均由河北省文物局提供)

责任编辑:张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