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王刚林在家中翻看自己的勋章。河北日报记者 耿辉摄
人物名片
王刚林,正定人,1929年7月出生,1947年10月入伍。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1951年2月入朝,1953年10月回国。入朝时任65军193师579团警通连连长,荣获三等功一次。离休前任原65集团军194师副师长。
身上灰色的中山装已经洗得泛白,一伸胳膊,衣袖上两寸多长的裂口若隐若现。耄耋之年的王刚林从兜里掏出多年来一直珍藏的宝贝,剥开手帕、软纸的层层包裹,将泛黄的纪念章捧在手心里,思绪又回到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新中国成立后,多年转战南北的王刚林,征尘未洗,就和战友们匆匆放下武器,拿起锄头,到宁夏搞生产。
1950年10月,正在热火朝天劳作的王刚林接到了入朝作战的命令。解放战争中,在东北、华北、西北战场上经受过血与火的考验,王刚林深知,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当时无论经济实力还是武器装备,我们都远不如美国,对方还拥有强大的海军和空军。”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血气方刚的王刚林,顾不上给家里写封信,就开始了这次奋不顾身的出征。
1951年到达朝鲜时,战事正酣。3月下旬,战线一度被推进到“三八线”附近。为扭转被动局面,挫败敌人从侧后登陆配合正面进攻的企图,4月22日至6月10日,志愿军打响了第五次战役。
起初,王刚林和战友们接到的任务是突破临津江。临津江是汉江的支流,它穿过“三八线”折回西南,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作为警通连连长,王刚林走在队伍最前面。
美军飞机在头顶盘旋,不时扔下炸弹,火光连成一片,有的弹片扫到王刚林身上,他只觉得后脖子发麻,一个趔趄,跌进了江里。当时江水乍暖还寒,王刚林冻得上下牙直打架,脖子上的伤口,被泡得发白。
王刚林和战友们一边反击敌人,一边前进。有的战友牺牲了,来不及悲伤,后面的人就得立马补上。“大家咬牙向前冲,从没有退缩一步。凭着这股子劲头儿,终于突破了临津江,消灭了敌人一个营的兵力。”
后来,王刚林又被敌人的坦克炮击中了大腿,“没有条件包扎,用酒精杀一杀就很不错了。”王刚林说,他和战友们都是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叫苦。
敢于斗争,还要善于斗争。
1951年11月10日,为了摸清敌人情况,王刚林和战友们组成了一个17人的侦察小组,经过七道铁丝网摸到敌方山脚下的山崖口,遭遇到了敌人的一个加强班。
敌人占据主场优势发起冲击,王刚林也毫不含糊,指挥战友们立即开火还击,消灭了加强班的大部分。再一看山下有四五十个帐篷、几十辆汽车,王刚林判断是指挥机关的所在地,就以猛烈的火力进行射击,打死打伤敌人四五十人,缴获了轻机枪、步枪。
敌人吃了败仗,急红了眼,照明弹、探照灯一起开照,照得夜晚亮如白昼。王刚林带领大家采取迂回战术,最终,战友们全部平安归队。
在激烈战斗的同时,后勤保障也很紧张。
“敌人看准了我们带的武器弹药和吃的只够一个礼拜,就进行严密封锁。后面供应上不去,大家只能饿肚皮。”在进攻阶段,王刚林饿了三天三夜,“现在说一把炒面一把雪,当时我们连一把炒面都没有。”枪林弹雨中,王刚林对饥饿的印象最深。
一块咸菜、半把料豆,成了救命粮。通讯员找来一块大咸菜,如获至宝,煮到味道淡下来,每人分了一点,吃了又继续战斗。看他走路轻飘飘,骑兵班长抓了半把喂马的料豆,硬塞给他:“不吃豆就吃马!”王刚林把一颗料豆放进嘴里,含软了再细细嚼。
战争过去半个多世纪,王刚林依然保持着节俭的习惯:熬粥多放碗水、炒菜少倒点油、剩菜留着下顿热热吃……
今年9月27日,第七批117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王刚林看着新闻,情绪起伏:“异国他乡七十年,终于回来了!”
“和我并肩战斗的那些战友,好多都没有回来,跟他们比,我是幸运的、幸福的。”一想到在朝鲜牺牲的战友,王刚林眼泪就来了:“单是第五次战役中,我们团三次防御作战,全团剩下的兵力都不足一个营了。”
这段历史,王刚林给3个子女讲了很多遍。“这些年,我把他们都送到了部队,要求谁都不许提条件,保家卫国是军人的责任!”(河北日报记者 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