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聚焦第七个国家扶贫日|河北:在收获的田野上

2020-10-18 05:59:53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10月17日,阜平县顾家台村村民冯海花在果园采摘苹果。 河北日报记者史晟全摄

编者按

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脱贫攻坚也走到了2020年10月17日——第七个国家扶贫日。7年来,经过不懈努力,全省人民特别是贫困人口,实现了不同的“收获”:多年偏居落后深山区的村民,或住在危房中的农户,因易地扶贫搬迁或危房改造,收获了“安居”;没有固定收入,或岁数偏大的贫困户,因就业于村里的扶贫车间、微工厂,实现了稳定增收,收获了“富裕”;疾病缠身的群众,因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长期护理险等多重保障,收获了“健康”;基本生活、住房、医疗等有保障的百姓,因文化产业的带动,收获了精神上的“幸福”……河北日报今日推出《在收获的田野上》专刊,选择了几个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农户,实地看看脱贫攻坚带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沉甸甸的收获。

阜平县骆驼湾村唐宗秀——

花样生活一天比一天美

□河北日报记者 徐 华

10月17日,阜平县骆驼湾村,秋意正浓。在村民唐宗秀老人家的小院里,黄色的雏菊、粉色的石竹、紫色的三角梅等几十盆鲜花开得娇艳动人。

“我喜欢花,以前家里穷,有人笑话我‘都快吃不上饭了还养花’。不怪别人说,7年多前,俺家一年的收入才八九百块钱,住的是非常破旧的石头房,冬天取暖就靠一个火盆,养啥花都过不了冬。”作为骆驼湾二号院的主人,唐宗秀正在给参加脱贫攻坚实践课堂的队员们讲述她的脱贫经历。

“九山半水半分田”,唐宗秀祖祖辈辈靠山却“吃”不上山。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冒严寒踏着残雪来到骆驼湾。“那时,俺家胡同口的路坑洼不平,雪后更是难走,俺挽着总书记的胳膊走进家。他鼓励俺们‘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唐宗秀动情地说。

那天晚上,唐宗秀躺在被窝里睡不着。在她看来,住上新房就是“顶好”的日子。

青砖灰瓦黄泥墙,地暖双层玻璃窗……2016年国庆节后,唐宗秀家作为骆驼湾村首批旧房改造提升的住户住进了新房。“过去在石头墙外抹一层黄泥那是因为穷,如今在青砖墙上涂涂料是时尚。新房冬暖夏凉,种啥花都行。”提起新房子,唐宗秀笑得比院里的花更好看。

“要想让乡亲们真正富起来,没有产业可不行。”骆驼湾村党支部书记顾瑞利说,他们建起了食用菌大棚,搞起了高山苹果种植,电商平台更是把大枣、小米等山货卖到了大城市。

唐宗秀和老伴儿岁数大了,干不了重活,本以为搭不上这趟致富车。没想到,去年5月,村里的民宿旅游项目正式运营,她和老伴儿成为经营民宿旅游项目的公司员工,专门负责打理花草,每人每月工资2100元。

“这还不算,俺们老俩每人每月还有108元的养老金,家里的4亩地每年流转金4000多元。”唐宗秀的老伴陈德印说,不愁吃喝、手有闲钱,这曾是他想到的最美的日子。

据该村民宿旅游项目负责人齐剑介绍,今年国庆节期间骆驼湾接待游客9万多人次,营业额超过50万元,曾经的穷山窝已变身旅游打卡地。

村里有产业,村民有事干,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纷纷回来创业。去年8月,唐宗秀的三女儿陈三妮从北京回村发展,还把在城里上学的孩子接到离骆驼湾村不远的镇上读书。

黄土“生”金,山里娃再也不用为了挣口饭远走他乡。说起三妮回来工作,唐宗秀满脸幸福:“现在的日子那真是一个好,花样生活一天更比一天美”。

阜平县顾家台村果农冯海花——

日子比高山苹果还甜

□河北日报记者 寇国莹

10月17日上午,暖暖的阳光,为阜平县顾家台村东的果园洒下一片金黄。只见高山苹果树如伞如塔,一个个红灯笼似的苹果缀满枝头。

枝头摇动处,果园承包户冯海花正小心地将一个个苹果摘下来,放到手中的提篮里。干活累了,咬一口苹果,香汁四溢,“这样的日子比高山苹果还甜!”

“山还是那片山,但景致早就不一般了。谁能想到这里还能种出‘金疙瘩’!”爽朗的笑声中,冯海花的脸上绽开了“幸福花”。她说,过去村民的收入就是在山上种点玉米、土豆,靠土里刨食,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日子哪像现在这么美?!”

顾家台村海拔高,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条件好,且山地昼夜温差大,具备发展高效林果产业的自然条件。可是村民没技术、缺资金,更不懂市场,就是种植果树也卖不上好价钱。

发展高效产业是扶贫脱贫的根本出路。从2015年开始,阜平县阜裕公司先后流转了村里的407亩山坡地,发展高山苹果种植,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产业覆盖全村150户,村民可享受土地流转金、打工薪金、股金分红“三金”收益。

顾家台村党支部书记陈国说,产业发展起来,村民就有了稳定的活儿。苹果从开花到摘果有9个多月,管理难度高、劳动密度大,还有较强的技术性。这就需要用大量的人工,也为全村人提供了就业的机会。

“家门口就能挣钱,一天能挣70元!”冯海花是第一批到果园务工的村民。可最初听到招工的消息时,她先是高兴,后是犯怵:种植苹果没经验没技术,人家要吗?

“没技术不要紧,专家教授手把手教。”陈国一席话,解开了冯海花的心头锁。

果树进入盛果期,冯海花的种植技术也成熟了,胆气足了起来。“咱也要当新时代的农民,这日子才有奔头!”今年4月,冯海花主动向公司请缨,承包了村东的180亩苹果园,从打工者变成了果园管理者。

“4700棵果树,每棵树挣管理费13元,上交一级果每斤还能挣0.8元……”收工后,冯海花带着记者来到她家整洁明亮的小院,掰着手指头一笔笔算今年的收成,“刨去人工成本,一年下来怎么也能挣上4万元!”

“产业越来越兴旺,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美!”陈国说,在包括林果业等多重产业覆盖下,顾家台村村民收入节节攀升,2019年底,人均收入就超过16000元。

10月17日,工作人员在查看水培蔬菜的长势。德胜村与北京纯源青华科技公司合作,建成7个日光温室大棚种植水培蔬菜。河北日报记者耿辉摄

多种产业鼓起群众钱袋子

——张北县德胜村见闻

□河北日报记者 李艳红 通讯员 王英军

10月中旬的张北县,已是寒意阵阵,有了初冬的感觉。

10月17日9时许,德胜村的室外温度仅为4摄氏度,而村里建起的日光温室大棚里,却暖意融融,温度达到了27摄氏度。

“整体看还不错,就是前几天的一批蔬菜品质稍稍有点儿问题,有一点黄叶。”北京纯源青华科技公司总经理谢春新,在大棚里查看新栽种的水培蔬菜长势。

今年,德胜村利用项目资金投资500多万元,建起了7个大型日光温室大棚,并与北京纯源青华科技公司合作,准备大规模发展水培蔬菜种植。

德胜村党支部书记叶润兵介绍,北京纯源青华公司有成熟的水培蔬菜种植技术和市场销售渠道,将全权负责运营、管理和包销。

“水培蔬菜的核心技术就是营养液,包括我们配置营养液需要的水,都是经过专门的净化装置过滤后的。”谢春新介绍,水培蔬菜的品质好,营养价值高,市场上论棵卖,产品附加值非常高。其生长周期短,基本上一个多月就可以出一茬,一个大棚一年至少可以出9茬,产量高,效益好。

叶润兵告诉笔者,首茬试种成功后,将很快在7个大棚大面积种植。春节前,德胜村的水培蔬菜将会大批量上市。

新产业将带来大收益,老产业马铃薯种薯种植发展照样可圈可点。

在德胜村马铃薯储藏窖,笔者看到,十几个储藏窖储满了各个品种的马铃薯种薯,有原原种、微型薯等。在尽头的一个储藏窖,四五名工人正忙着筛选一批待售的种薯。

“今年全村种了200多个大棚的微型薯,预计有15万粒的产量。”叶润兵说,今年的行情不错,现在已有不少外地客商前来预定种子,有的品种种薯单粒的价格卖到了0.4元左右。

不仅如此,笔者得知,今年,德胜村利用光伏电站内的闲置土地试植了20多亩艾草,长势不错。村里计划明年流转2000亩旱地,全面推广种植艾草,还将建设一座艾草深加工车间。

“以往德胜村只有马铃薯产业,‘单打一’,现在打出了‘组合拳’,多个产业齐头并进。”叶润兵很自信地说,乘着脱贫攻坚政策的东风,德胜村多点开花的扶贫产业发展势头正猛。

在武邑县“京东跑步鸡乐园”养殖区,脱贫户王爱华在给柴鸡喂饲料。河北日报记者焦磊摄

武邑县王贤兰村村民王爱华——

“跑步鸡”让日子越过越甜

□河北日报记者 焦 磊

10月17日,60岁的武邑县清凉店镇王贤兰村村民王爱华,穿着整整齐齐的衣服,骑上新买的电动车,风光地奔向“京东跑步鸡乐园”。看着王爱华一路风驰的背影,村民们常常笑着说,老王头越来越春风得意,人都变年轻了。

在以前,王爱华想都不敢想,他的命运竟因一只只活蹦乱跳的“跑步鸡”而改变。

几年前,因为爱人的一场重病,王爱华一家陷入贫困。“咱就是农村普通家庭,靠着几亩地过日子,虽然饿不着冻不着,可也经不起大风大浪。”王爱华对记者说,2016年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时,他整天垂头丧气的,干啥也提不起精神。

也正是这一年,武邑县与京东集团对接,打造了武邑京东扶贫“跑步鸡”项目。而这个扶贫项目的养殖基地建在了王贤兰村的邻村鲍贤兰村,基地门口挂着“京东跑步鸡乐园”的牌子,离王爱华家只有几百米,他也成了这个项目的第一批受益者。

“京东跑步鸡乐园”内,大片林地绿意盎然,林下黑橙相间的小柴鸡个个精神抖擞,或闲庭信步,或四处觅食……

“这些都是精选的柴鸡,脚上全都带着特制的计步器,跑够至少100万步才能出栏。”负责日常运营的何晓飞,指着养殖区内的“跑步鸡”向记者介绍,“我们这个养殖园实际就是个托养所,受托于周边的贫困户,小鸡苗出栏后,由京东平台统一销售。”根据项目设计,贫困户可以零成本认领100只“跑步鸡”散养,并以股金的形式参与到项目中,不仅能得到2000元的股金分红,还可以到合作社打工。

“俺从‘跑步鸡’中挣的钱可不止2000块。”起初,王爱华加入这个项目,除了每年股金分红,还会把种植的粮食和蔬菜卖给“京东跑步鸡乐园”作为饲料,一年又能收入4000元左右。2017年7月,王爱华到养殖基地上了班。“每天准备饲料,喂鸡、打扫卫生,活儿不累,一天还能挣70元工资,这好事打着灯笼都难找!”王爱华高兴地给记者算着账。

“跑步鸡”出了一栏又一栏,王爱华一家的日子也搭上了“幸福快车”,跑出了幸福“加速度”。“这两年,家里的房子重新翻修了,还买了冰箱,装上了冷暖空调。”王爱华掏出新买的智能手机冲着记者炫耀,笑容布满了黑黝黝的脸庞,“现在日子好了,咱也跟着赶赶时髦,一会加个微信常联系。”

何晓飞说,这几年,“京东跑步鸡乐园”规模不断扩大,“跑步鸡”年出栏5万只,6个乡镇114个村的453户贫困户受益脱贫。对于未来,何晓飞已有了打算,增加孵化育苗、产品深加工等环节,丰富“跑步鸡”产品,通过延伸产业链,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听完何晓飞的想法,王爱华的干劲更足了,他用力撒了一把饲料,一群健壮的小柴鸡振翅奔来。小柴鸡吃得越欢,他就越高兴,还不停地念叨:“多吃点,吃饱多跑几步。你们跑得越快,我们的幸福日子就越甜。”

巨鹿县南花窝村失能老人任秀格——

长期护理险使家庭不“失衡”

□河北日报记者 邢 云

10月17日,一辆有“长期护理险”标志的汽车,驶入巨鹿县张王疃乡南花窝村。车上下来一名医生、一名护士、两名护理员。秋日暖阳下,一位老人乐呵呵地上前握手:“辛苦你们了,快到家喝口水吧!”

老人叫李中普,今年68岁。他的老伴儿任秀格因患有脑出血后遗症,已卧床5年。这支护理小组来自巨鹿县荣瑷医养中心,这一次是专程来给任秀格老人护理身体的。

量血压、测血糖、检查胃管,翻身、洁面、洗脚、剪指甲……看着医护人员忙前忙后的样子,李中普感叹:“一见他们,我的心里就热乎乎的。”

5年前,任秀格突发脑出血,紧急送到医院后抢回一条命,却昏迷至今。李中普说,若继续住院,醒来的希望不大,花费还很大,医生建议回家照料。

老人有两儿一女,很孝顺。但他们都在外地上班,也不能经常回来照顾。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老人遭受身心折磨,家人也平添巨大压力。不久,任秀格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吃上了低保金,另外还领着残疾人生活补助费、护理费等补贴。

“吃喝拉撒还好说,但她插着胃管,一个来月要换一次,这个活儿我干不了。”李中普无奈地对记者说,每到换胃管时,他都得想法儿把老伴儿拉到医院,“那时,日子就是靠‘熬’,熬过一天是一天。”

2018年7月,巨鹿县在启动长期护理险医疗专护和机构护理两项服务基础上,又增设居家护理服务。巨鹿县医保局局长王振博介绍,他们建立了“全民缴费+财政补贴+医保统筹基金+福彩公益金补助+社会捐助”的长期护理险筹资机制,费用报销不设起付线,居家护理服务报销比例为85%。同时,县里还实行“100+0+0”保障措施。即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脱贫后仍享受政策的人员,100%纳入长期护理保险保障范围,参保费用个人零支付,报销后自付部分个人零负担,彻底解决贫困失能人员的医护问题。

“我们刚接手照护任秀格老人时,她的血压很不稳定,身上有压疮甚至溃烂。”巨鹿县荣瑷医养中心医生李自彬说,护理小组每月来她家4至8次,定时给老人更换胃管,提供医疗服务。现在老人的血压不高了,身子干净了,生命体征平稳。

“目前,长期护理险居家护理包括10项医疗护理、8项生活护理。”王振博介绍,他们开发了居家护理管理系统和移动APP监控软件,通过远程视频直播、图像打卡等方式,提高了服务水平。今年5月,还为享受居家护理服务的老人安装了“一键呼叫”设备,解决了老年人突发状况呼叫不畅难题。2016年试点长期护理险以来,全县有38万名群众参保,已有3185人受益,共减负2568万元。

丰宁榆树沟村村民陈国荣——

搬出大山,搬来了好日子

□河北日报记者 陈宝云

在大山里生活了35年,但陈国荣“恨山”。搬出大山一年多,对故土的牵挂越来越淡。10月17日,陈国荣在位于易地扶贫搬迁小区5楼的家里,感觉到满屋都是阳光的温暖。

一年多前,陈国荣一家还生活在丰宁满族自治县土城镇榆树沟村的大山里。“我没啥文化,但大山比我还贫瘠。”8亩山坡地,好年景能收2000多公斤玉米,是一家人仅有的希望。父母常年患病,有钱买点药片,没钱咬牙忍着。贫困让人消沉,其丈夫整日酗酒,两口子终于还是离了婚。

为了照顾家,搬砖推灰,垒墙建房,陈国荣成了村里有名的“女强人”。

丰宁作为我省1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像榆树沟村这样自然资源匮乏、生存条件恶劣、基础设施滞后,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山村还有许多。

2015年,丰宁全面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共涉及24个乡镇、153个自然村,搬迁人口1088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680人。

2019年春天,陈国荣一家搬到了60公里外的安置小区。按照易地扶贫搬迁政策,100平方米装修好的新房,陈国荣只掏了1.2万元。可住楼房其他花费更多,地都没了收入从哪来?盼着离开,但离别时,陈国荣的心还是悬着。

陈国荣很快就没了后顾之忧,小区周边新建的怀丰产业园工厂林立,小区内医务室、超市、休闲广场、文化活动等设施一应俱全。在社区帮助下,她和父亲很快就实现了就业,父亲做保洁工作,每月2600元,她自己在一家工厂打工每月能挣3000元。

让她最高兴的是,孩子的新学校又大又漂亮,每天校车直达小区。几个月前,由于腰腿疼痛,陈国荣不得不辞去工厂的工作。“没几天,社区根据岗位数据库,就为我找到了新工作。”陈国荣说。

新岗位就在小区内的扶贫车间,从事服装加工,多劳多得。“从培训到上岗,不到5个月,上个月挣了2000多块。等技术熟练了,一个月就能挣4000多块钱。”陈国荣笑着说,搬出了大山,搬来了好日子。

围场台子水村“老病号”徐俭——

家门口看病,身心好畅快

□河北日报记者 尉迟国利

“心脏阴影狭长,肺动脉段明显突起,其他未见异常。”10月17日上午,74岁的徐俭在乡卫生院拿到了由县医院专家出具的影像诊断报告。

“咱们检查及时,炎症也不严重。”医生王洪强仔细看过诊断报告,给老人开了药。从检查到拿药,只用了半个小时,徐俭自己花了不到20块钱。

徐俭是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哈里哈乡台子水村村民。患肺心病多年,经常得复查,三天两头往医院跑,是个“老病号”。

说起以前就医,老人用三个字来形容:“折腾人”。

台子水村位置偏僻,离县城近40公里。以往看病都得坐上班车去县城医院,挂号、拍片、拿结果、拿药,少说也得一天时间,有时为了等检查结果还得住下。县城没亲戚,就得住旅馆,看一次病花费不少。

为在脱贫攻坚中啃下健康扶贫这块“硬骨头”,2018年起,围场在全县搭建了“智慧分级诊疗+春雨工程”平台。该平台通过为乡镇医疗机构配备心电、影像设备、智能软硬件系统,实现了医学心电、影像基层检查,数据远程传输到县医院,由县医院专家诊断,疑难病例申请北京医疗专家会诊,彻底打通了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连接县医院和北京医疗机构的三级诊断“快捷通道”。

“在家门口就能让专家看病,真是省时、省力又省钱。”徐俭觉得自己的病有希望了。

在乡卫生院的调理下,这两年徐俭的身体越发硬朗。前几天,刚帮着家人收完9亩地的油菜籽,徐俭感觉胸有点儿闷。“大夫嘱咐过,有病早治,别拖着。”他便赶紧来到乡卫生院。

“快入冬了,得注意保暖预防感冒,要增加营养,重体力活儿就不要干了……”王洪强知道老人的生活习惯,着重叮嘱了老人几句。

骑上电动车,离开乡卫生院,徐俭感觉身上轻快了不少,胸口也舒服了许多。田野里的庄稼已经成熟,三三两两的村民正在忙着收割。徐俭觉得,这个秋天,他不仅收获了900多公斤油菜籽,这身心也好畅快。

魏县房小庄村村民房向魁在家中喂羊。河北日报记者乔宾娟摄

魏县房小庄村羊倌房向魁——

心里“暖洋洋”,日子“喜羊羊”

□河北日报记者 乔宾娟

10月17日天刚刚亮,魏县东代固镇房小庄村村民房向魁就来到自家羊圈,看着百余只绵羊,脸上喜气洋洋,“昨夜又生了两只小羊……”

“这两天一共生了7只小羊,两个月后就能出栏了。”38岁的房向魁说,“今年已卖了200只羊羔,收入20多万元。”

从家里被评定为贫困户到脱贫,又到妻子患癌症受益县里的防贫机制,再到靠政府扶持通过养羊走上富裕路,房向魁感慨:“这日子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房向魁是家里长子,弟弟妹妹都定居在外地,父母一直随他生活。2014年前后,因孩子小,父母身体不好不能干重活,一家老小的生活重担全部压在他的肩上。

“特别不甘心。”虽然被评定为贫困户,但房向魁暗下决心,现在还年轻,一定要努力让全家脱贫。随后,他开始卖水果,很快就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哪知刚脱离贫困,2017年底,房向魁的妻子韩秀梅患上了宫颈癌。他带着借来的12万元和家里的所有积蓄,领着妻子到北京做了手术。

几个月后,妻子的身体一天天恢复,房向魁开始盘算以后的生活:家人都需要照顾,不能再外出打工了,老家林地多,不如就在家养羊吧。

妻子治病除了农合报销外,自己还掏了5万多元。如果养羊,得买羊、搭羊舍,钱哪来?正当房向魁一筹莫展时,当地保险公司打到其妻子银行卡上的4万多元,让他一家人的心里暖洋洋。

魏县扶贫办主任陈瑞学介绍,房向魁妻子得到保险赔付款,是县里精准防贫机制发挥了作用。2017年,魏县财政出资设立精准防贫基金,为全县10%左右农村人口参加防贫保险。期间参保人员如因病等出现大额开支,存在返贫风险,保险机构经入户查勘后认为符合救助条件的,就实施防贫救助,救助金额最高达20万元。今年疫情期间,魏县又增加了290万元的产业、就业防贫商业保险。截至目前,全县共发放救助金1748万元,没有新增一户致贫返贫家庭。

2018年8月,房向魁家在得到4万余元保险赔付款的同时,又获得一笔5万元的扶贫小额贷款。拿着这些钱,房向魁买进70只羊,开始了家庭养羊。在当地技术部门的指导下,勤奋好学的房向魁逐渐掌握了养殖技术,一窝一窝的羊羔也让他走上了富裕路。

“有了党的好政策和政府扶持,养羊使生活越过越好,这真是心里‘暖洋洋’,日子‘喜羊羊’啊!”房向魁说。

10月17日刘面焕村3名农民主播在直播间直播带货。河北日报记者李佳泽摄

直播带货,贫困村大换“面”

——尚义县刘面焕村见闻

□河北日报记者 王雪威

“老铁们,这是我们村‘溜达鸡’产的土鸡蛋,土鸡都是自家养的,不喂饲料的,那肉好吃着呢……”10月17日8时40分,尚义县三工地镇刘面焕村文化活动室三农电商直播间,村农民直播团的三位主播张旭、李秀梅、贾培兰,微笑面对手机,通过抖音短视频平台向天南海北的网友推介村里的土特产。

张旭告诉记者,2014年,刘面焕村还是深度贫困村,年人均收入只有2700元。在省公安厅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依托尚义县列入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机遇,积极探索扶贫产业发展新模式,从2019年初开始,全力打造“刘面焕电商直播村”。

尚义县农业基础较好,但由于交通不便、开发晚,农副产品只能低价出售,扶贫工作队就指导主播们直播带货。“一开始我们以为是闹着玩,不可能有人买。”主播贾培兰笑着说,直到2019年7月,主播文素芳在网上卖出了5公斤莜面,成为全村直播带货成功第一单,才让大家的想法和观念发生了改变。

为提高市场竞争力,刘面焕村依托蔬菜产业园区和蔬菜恒温库,成立了尚义焕发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村文化活动室设置农产品集中包装点,打造农产品品牌。同时与邮政、京东等建立了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形成了集生产、储存、初加工、销售、物流产业链全覆盖的农村电商模式。2019年,该村通过直播网销农副产品7万多元。今年8月,村里把各种蔬菜进行初加工,包装贴标,推出了刘面焕蔬菜礼品盒,一个月就卖出了540箱,收入2.7万元,利润比线下售卖翻了一番。

随着电商的发展,刘面焕村人均年收入由2014年的2700元提高到2019年的6000多元。该村创建“电商扶贫直播村”的做法,被国务院扶贫办评选为“全国电商扶贫典型案例50佳”之一,被国家网信办评为“2019网络扶贫典型案例”(河北省仅此一例)、“今日头条扶贫经典案例”。

阳光洒满特殊的“家”

——行唐县昊腾残疾人双创园见闻

□河北日报记者 董 昌

行唐县城区以东不足4公里,有一栋红顶四层小楼,这就是行唐县昊腾残疾人双创园。

10月17日,记者来到双创园扶贫车间,只见十几位残疾人及其家属组成的制衣团队正在各自岗位上忙活。有人插空跟维修缝纫机的小伙子开玩笑:“陈达,你可是人生赢家啊。在园区工作,不仅脱了贫,还讨了媳妇、生了儿子!”

“你们说的没错,是双创园给咱点燃了生活的希望。像我这右手残疾的人,还有个聋哑的老母亲要照顾,之前压根儿就没敢想结婚生子的事!”陈达干活儿不含糊,说起话来也是有板有眼。

陈达的幸福,得益于集就业、培训、创业、康复、托养、励志、工疗、娱疗、农疗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残疾人双创园。双创园通过承接手工艺制作、缝纫加工等多种加工服务业务,并根据残疾人致残原因和劳动能力强弱,因人定岗,带动了残疾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园区设置了工疗区(扶贫车间)、职业康复生活区、就业培训区、脱贫项目对接处等9个板块。其中,在职业康复生活区,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免费吃住,还提供职业康复机会,每人每月可增收600余元;在工疗区,可满足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各类残疾人及符合条件的贫困群众就业及辅助性就业需求……”行唐县昊腾残疾人双创园园长贾茹向记者介绍。

温暖的阳光,洒满了这个特殊的“家”。短短两年时间,这家残疾人双创园不仅让87名贫困残疾人享受到了免费康复托养服务,还让161名贫困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属在园区实现了就业。同时建起的70个扶贫助残“巧手坊”,辐射全县330个行政村,带动4247名贫困残疾人和一般贫困户就业增收。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园区在定期组织就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还专门建起了新媒体运营中心,打造了12个标准化直播间,尝试开展以“励志”为主题的网络直播和线上营销服务。

不止陈达,现在园区里的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不但收获了自信,更收获了快乐、幸福。

责任编辑:张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