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公心热心 换百姓顺心
——柏乡县“新乡贤”耿瑞忠的调解经
用电脑不熟练,自己带着纸笔手写调解协议书,一笔一画,签字盖章;手机里存着近1000个当事人的电话号码,平均每个月花在调解上的话费就要四百多元;手机一天24小时开机,当事人随时打随时接……
他叫耿瑞忠,是柏乡县助人为乐道德模范、“新乡贤”,也是柏乡县最早挂牌民间调解室的义务调解员。他把纠纷化解在田间地头,将怨气消解在村庄小院,努力让邻里更和谐,社会更稳定,乡风更文明。
“有事找瑞忠,瑞忠一出面,群众笑开颜。”他靠什么成了父老乡亲遇到麻烦第一个想到的人?
把调解变“主业”
耿瑞忠今年54岁,干调解干了30多年。早年他是柏乡县交通局的合同工,主要负责处理道路交通事故纠纷,因为处事公平、仗义执言,调解成功了很多麻烦事,在交通系统渐渐出了名。
口口相传,上门找他的人越来越多。每到晚上,耿瑞忠家的门槛都让人磨平了。怕影响家人休息,2016年,耿瑞忠在县城租下门店,挂上了“民间调解室”的牌子。
牌子一挂,有人慕名前来,有人遛弯路过聊几句,小屋成了群众解“疙瘩”的地方,调解也成了耿瑞忠的“主业”。
为了提高调解质量,耿瑞忠买书恶补法律知识,还聘请县里知名律师作为调解室的法律顾问。通过不断学习积累,耿瑞忠逐渐成为一个能够熟练化解各类矛盾的行家里手。
今年4月中旬,柏乡县龙华镇南郝村村民卢寿谦因为和邻村村民的土地纠纷找到了镇里,镇干部为他引荐了耿瑞忠。
“我当时想,十几年没厘清的事情,靠调解员一张嘴能解决?如果解决不好我就直接奔省里了。”卢寿谦告诉记者,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把前因后果跟耿瑞忠讲了讲。
“老哥,你先回家,等我了解清楚情况过两天去找你。”耿瑞忠对卢寿谦说。
第二天一早,耿瑞忠就跑去测量了地块面积。又到对方当事人家里了解情况。回到镇里,查阅了历年来的土地政策,咨询相关工作人员。
又过了一天,天下大雨。原本并不抱什么希望的卢寿谦看到冒雨登门的耿瑞忠,态度有了变化。
“乡里乡亲的,总不能因为这三五米的地边让下代人也闹别扭吧。”一个月之内,耿瑞忠往双方家里跑了五六趟,最终双方在耿瑞忠见证下,签订协议,握手言和。
“调解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化解矛盾纠纷,最终达成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在耿瑞忠看来,人情世故和公序良俗在乡村中十分重要,有些纠纷打官司不见得是好办法,而调解员作为第三方,在“理”中讲“情”,可以修复乡亲之间的关系。
把当事人当亲人
耿瑞忠不仅把大部分精力用在了调解上,还常把钱也用在调解上。
柏乡县固城店镇两村民因合伙运输闹别扭,在耿瑞忠的调解下,矛盾基本化解,但在谈给付价格时双方又有了分歧。一方车主要7万元,另一方却只出6.5万元。耿瑞忠多次到双方家中做工作,可两人还是互不退让。
眼瞅着矛盾解决不了双方都没办法开工,耿瑞忠便自己拿出5000元连同一方的6.5万元给了另一方车主。
几个月后,双方当事人说起此事,发现原来一方没有多给钱,另一方也没有少收。两人找耿瑞忠求证才知道,是他悄悄在中间垫了钱。双方恍然大悟,各出2500元一起到耿瑞忠家登门致谢,并保证一定和气经营,再不闹矛盾。
“这件事也让我认识到,有矛盾不可怕,只要调解人多为当事人着想,把眼光放长远,当事人会理解,矛盾也会化解。”耿瑞忠说。
其实耿瑞忠家境并不富裕,少年辍学后他经常推着自行车,起早贪黑卖小零食。“我自己吃过苦,见不得别人苦。”在调解过程中,看到谁家有难处,他没少帮忙。
5年前,柏乡县某村村民小王骑摩托车撞倒了一位老人,老人经抢救无效死亡,小王以交通肇事罪被拘留。小王的父亲听说耿瑞忠是调解能人,慕名找到了他。得知王家忠厚老实但家境贫寒,耿瑞忠决定帮忙调解。
耿瑞忠自掏腰包买了物品赶往老人家中吊唁,还找来了和老人家属相熟的乡贤,一起协商赔偿事宜。老人家属之前打听到王家生活困难,只提出了5万元的赔偿要求,在耿瑞忠的劝说下,又将金额降到了3万元。可王家多方凑借,才凑了2万元。
“对方的确没有赔偿能力,你能少就再少点吧。”耿瑞忠对老人家属说。这话在别人说出八成会被拒绝,可老人家属信任耿瑞忠,就又少要了3000元。最终,耿瑞忠帮忙凑了7000元,拿着2.7万元给了老人家属。
王某的父亲感激不尽。过完秋收,粜了粮食,找耿瑞忠还了钱。自此,王家认准了耿瑞忠是好人,逢年过节像亲戚一样走动。
“赔着功夫还赔着钱,图啥?”很多人不理解。耿瑞忠却不以为然:“钱没了还能挣,把钱在关键时刻用到需要的人身上,才最有意义。”
让绷着脸变笑脸
2018年,耿瑞忠被村民选举为柏乡县龙华镇龙东村村委会主任。一上任,他就着手排查村里的风险隐患。
当从其他村干部口中得知,村里有两户近几年因宅基地纠纷上访,耿瑞忠坐不住了,马上找到两个村民家中。从双方各自的叙述中,耿瑞忠很快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两家是邻居,他们抹不开面子,但是有人出面调解或许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耿瑞忠把两家人叫到一起说和,不到半天时间,邻居间几年的隔阂消除了。
耿瑞忠回村后,附近村民谁家有了纠纷,也都来找他。
今年8月的一天,他去外村帮人调解,和当事人一直谈到次日凌晨才回来。不到六时,又有几个外村村民找上门来。妻子心疼他,没叫醒他。等他起来知道有人找又走了,心里很过意不去。
他专门给那晚调解的当事人打电话,请他千万要帮着解释一下。“老百姓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人家找上门是信任咱,可不能让人觉得咱架子大。”耿瑞忠说。
近3年,耿瑞忠先后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00余起,当事人满意率达98.5%,不仅在龙东村,整个龙华镇都没有发生过上访事件。
今年2月,柏乡县委政法委专门在龙东村召开了全县发挥民调作用座谈会,并在龙华镇挂牌人民调解室,邀请耿瑞忠担任调解员。
座谈会上,柏乡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树林请耿瑞忠介绍经验,耿瑞忠说,“我没啥文化,就记得上小学时学过一篇课文叫《为人民服务》,我觉得,捧着一颗公心和热心,做好调解工作,让邻里和睦了、乡风文明了,也是为人民服务!”
大家都说调解工作不好干,“说起来琐碎,做起来麻烦,听起来心烦。”对此,耿瑞忠不是没有同感,“有当事人觉得我拉偏架,心里会委屈;有的纠纷很久没有进展,觉也睡不好。可看到很多人绷着脸进门带着笑出去,我心里就舒坦了。”
“有没有想过放弃?”记者问。耿瑞忠没有直接回答,指了指桌子上的书,笑着说,“又买了一本民法典,字大,看得清楚!”(河北日报记者尹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