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郑州市一名年仅10岁的孩子用其母亲的手机观看某网络平台直播,十几个主播诱骗孩子给其刷礼物。此后,10岁男孩用妈妈微信账户给主播打赏,陆续刷了9万多元。
近几年,网络直播方兴未艾,成为人们生活乃至社交的一部分。据统计,截至今年一季度,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5.6亿。但随之而来的,是一些“熊孩子”沉迷于网络直播,并用父母手机疯狂给主播“打赏”的乱象——少则几百上千,多则几万、几十万,有的甚至花掉家中积蓄,让家长既无奈又无助。有数据显示,在今年疫情期间,腾讯客服受理的退费申请中,超过92%都是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账号进行游戏及消费。应该说,整治未成年人网络打赏乱象已刻不容缓。
让人欣慰的是,在郑州这起事件中,直播平台表示在核实当时账户确系未成年人使用后,将退还打赏费用。但退还打赏费用并不意味着此次事件的结束,我们要深刻反思,诸如此类的事件为何会屡屡发生?未成年人疯狂“打赏”主播,究竟是谁之过?很显然,有错的不仅是这些“熊孩子”,家长监护不严、平台把关不力、主播没有底线,恐怕也是此类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
家长要尽责监管。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在关注子女身心健康成长方面,父母不能偷懒,要更好地履行监管主体责任。既要用更多时间和耐心去陪伴孩子,引导其养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把更多精力放到学习上,也要当好孩子的“网管”,让其正确合理“触网”,远离沉迷手机的危害。
对直播平台的监管须臾不能松。从实际看,一些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有的甚至诱导未成年人参与跟其年龄、判断力不相称的打赏活动。对此,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直播平台的监管力度,督促其通过技术手段,如人脸识别登录、打赏权限提醒、消费款延迟到账等做好前期预防工作。同时,网络直播平台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强对平台主播的教育和约束,并做好内容监管,对违法违规行为及时做出预警。 (康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