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河北省援建的札达现代农业园区。河北日报记者霍艳恩摄
浓浓发展情
奋斗铺实小康之路
“天气好,上班了!”7月26日,天刚亮,札达县托林镇托林组村民罗布的家门就被敲响了,那是邻居邀他一起上班。
戴好口罩、草帽,穿好工作服,罗布“全副武装”来到村里的现代农业园,开始一天的工作。看着长势喜人的蔬果,罗布管护时更加小心翼翼,满心欢喜地期待着今年的丰收。
曾经的托林镇是典型的“灯下黑”:离县城虽近,可自身无任何产业,虽然早些年在河北的帮助下建了几座蔬菜大棚,但规模小、缺技术、没组织,这让好东西一直卖不上好价钱。
河北第七批援藏干部、札达县副县长张海生了解情况后拿出计划:扩建蔬菜大棚基地,成立合作社,引入企业做管理,往产业融合发展的路上走。
很快,河北投资新建了98个种植大棚,并将其打造成大规模的札达县现代农业园区。
“把土地租给合作社,每亩地可得1500元,到种植基地务工,顺便也能跟技术人员学种植,每天能赚300多元工资,除此之外还能拿到利润分红。”罗布满意地说,农业园可是大家伙脱贫致富的“香饽饽”!
心齐了,发展就快。托林组凭借着“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把蔬菜大棚发展成了有规模、可持续的“大”产业。2019年,札达县现代农业园区生产蔬菜、瓜果共600余吨,年收入达500万元,安置贫困群众就业100余人,人均增收4000余元。
虽然高寒缺氧,却也风光奇特。阿里更需要一条让风景变“钱景”的可持续致富路。
对发展旅游这项工作,河北第九批援藏干部、阿里地区旅发局副局长高彦武干得用心用情用力。
他总戴着一顶印有阿里旅游标识的防晒帽。出门调研,动辄几百公里的路途,饿了一口糌粑、一口酥油茶,爱用手机拍下眼前的湖光山色,上传、发布。
通过他的牵线搭桥,今年4月,风云旅游服务公司落户噶尔县狮泉河镇,还投资建设了班公湖度假村基础设施,目前已部分运营。
“此时是雪中新绿,秋天是层林尽染……”高彦武说,旅游业能给藏族同胞带来好日子,这两年光自驾游客就翻了一番。
一道风景线带火一条产业链。
羊绒等农副产品身价大涨,这可乐坏了河北第九批援藏队队员、日土县副县长丁会强。
在他的操持下,今年日土县实现了全县羊绒的“统一收集、竞价拍卖、规模销售”。前不久,河北清河县企业以高于市场价100多元的价格竞得了“日土羊绒”统购资格,2300多户农牧民人均创收1700余元。
“输血”更要“造血”。河北省充分挖掘日土、札达两县资源优势,围绕培育市场、扶持支柱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对接洽谈企业34家,推动项目落地3家,签约待落地2家,达成意向12家,为两县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使其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底的28.7%下降到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