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迁群众为啥自发送来168面锦旗
——运河区“学理论、重实践、促发展”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探访
沧州大运河生态修复展示区已成为沧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亮点”、市民网红“打卡地”。 河北日报资料片
来自“理论自习室”的报道
开栏的话
2017年7月以来,沧州市围绕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创新理论学习机制和方法,决定在全市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分级建立“理论自习室”,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学理论、重实践、促发展,引导带动各级干部坚定不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凝心聚力推动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3年多来,沧州各级各地在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学习中,全面提升思想建设水平,并在指导实践方面创造出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做法。今起,河北日报开设《来自“理论自习室”的报道》专栏,对这些好经验好做法予以介绍,敬请关注。
千年大运河穿城而过,在沧州境内流经200多公里,沧州是河北省拥有运河里程最长的城市。大运河承载着沧州人民浓厚的运河情感,是沧州人民的“根”和“魂”。运河区因大运河得名,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主阵地。
运河区委书记高向阳告诉记者,作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主阵地,应当担起“龙头”之责,发挥示范作用。他们以“理论自习室”为平台,通过深入理论学习,明确了以大运河沿线村庄征拆工作为中心,以支持服务重点工程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敢担当、善作为,奋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的工作思路。
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征拆作为“一号工程”
在运河区委“理论自习室”,两张图纸引来了不少前来学习的领导干部驻足观看。
一张是大运河城市区提升改造工程(一期)南关、张家坟片区征收项目图,一张是沧州印象大运河农业生态文化产业园图。
这两张图,是运河区作为沧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主阵地,两年内拿出的“漂亮答卷”。去年,在大运河城市区提升改造工程(一期)中,仅用时4个月,运河区就完成南关、张家坟两村382亩土地和712户房屋的征拆清表。今年,运河区又按照沧州构建“一线多珠”发展格局要求,打造了总投资8亿元的沧州印象大运河农业生态文化产业园。
今年,通过深入理论学习和调研,运河区不断明晰目标思路,明确了以大运河沿线村庄征拆工作为中心,以支持服务重点工程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敢担当、善作为,奋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的工作思路。
以征拆为中心,全力打造优质建设环境。运河区坚持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征拆作为“头等大事”“一号工程”,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按时保质完成各项征拆任务,全力做好服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排头兵”。运河区分别成立以县级领导为指挥长、以区内征拆行家里手为成员的拆迁指挥部,集中优势兵力,做实群众工作,依法依规推进,顺利完成佟家花园河滩地清表260余亩,为展示区提升工程打开了工作场地。同时,强力推进十中南侧492亩、大运河新村128亩、浮阳北大道812亩等土地征储工作,为大运河文化带后续建设提供空间支撑。
以生态为基础,全力优化运河沿线环境。坚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运河区持续推进大运河沿岸综合整治,着力提升沿线生态环境。一方面,清违治乱,质效并举。集中开展“清违建、优环境、美运河、助创城”活动,以大运河为轴向两侧辐射,强力清除有碍观瞻、群众反感的违建临建,现已清理1万余平方米,推动大运河沿线环境持续好转。另一方面,补植增绿,美丽宜居。大力实施运河沿岸绿化工程,完成造林1.9万亩,并进一步完善了占地近万亩的大运河森林生态园,大运河沿线绿化美化层次更加丰富。
以项目为载体,全力弘扬深厚的运河文化。通过深入挖掘和阐发大运河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运河区着力把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按照以项目为传承保护载体的思路,立足沧州,面向京津,谋划实施了总投资8亿元的沧州印象大运河农业生态文化产业园项目,打造集大运河文化传承、现代农业生态示范、一流观光旅游体验、高端马术运动传播于一体的产业项目。目前,项目核心区正在加紧建设。同时,按照沧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运河区正全力推进大运河沿线前程子、吕家院两个村的征收改造,为沧州承办省园博会做准备。并将适时启动大运河沿线的强家坟村征收改造,切实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提升大运河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