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也成了上班族
——河北省康保县易地扶贫搬迁居民就业有门路
在恒太包业生产车间,赵润兰在缝制箱包。 河北日报记者 李艳红摄
“噔噔噔、噔噔噔……”8月6日上午,在康保县恒太包业生产车间,伴随着缝纫机的转动,赵润兰手里的两块箱包包面和一块包底儿很快完成了缝接,妥帖平整。
赵润兰是康保镇三十二顷村村民。2019年8月,全村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赵润兰一家搬到了县城的集中安置区,花了4万多元就住上了100多平方米的电梯楼房,一家人欣喜不已。
“老二还在上学,住楼房开销大,还得打工挣钱呀。”刚搬来不久,闲不住的赵润兰就琢磨着找点儿活儿干。
孩子在上小学,每天得接送、做饭,多半辈子又在村里待着,啥手艺都不会,去哪儿找合适的活计呢?赵润兰犯了愁。
赵润兰的心头事,康保县委县政府早就想在了前头。作为康保县最大的易地扶贫安置区,小区配套设置了就业服务中心,主要服务对象就是搬迁后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居民。
听说服务中心有招工信息,赵润兰就来到服务中心,没成想还真找到了一份适合的工作。
“恒太包业是计件工资,早上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去上班,等孩子放学了,就可以下班。上班管孩子两不误。”说起在恒太包业的工作,赵润兰笑着说,厂子离家不远,上下班灵活,一个月能挣2000元左右,家里的日常开销就有了。
在恒太包业生产车间,像赵润兰这样在这里就业的搬迁户有10多位,多数都是又要上班又要管孩子的妈妈。为此,恒太包业还专门开辟活动场所,请了老师,方便工人节假日带孩子来上班。
“想都没想到,虽然岁数大了,可现在咱也跟城里人一样,成了上班族。”车间里,几位搬迁到安置区的大姐,说起上班的事儿,都乐了。
赵润兰等搬迁户搬迁后很快就能顺利上班,还要得益于当地为搬迁村民开展的全方位就业服务工作。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康保县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当头炮”,在县城经济开发区附近规划建设了全省规模最大的集中安置区,占地面积543亩,共建设95栋小高层电梯楼,安置94个村7000余户2万余人。为使群众能够“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康保县在搬迁群众的就业服务工作方面做足文章。
在集中安置区怡安小区东区的一排底商内,物业、医疗、就业几个服务中心格外气派。
“小区居民一入住,我们的工作就启动了。”8月6日,在就业服务中心大厅,康保县人社局工作人员杨泽禹一边介绍,一边打开了一台智能终端。
“这些都是招工信息,基本上一周更新一次;这边是劳动力信息。”杨泽禹说,他们专门请第三方公司制作了一套就业服务系统,并以此为依托支撑起一个大的就业服务平台。工作启动初始,他们便对小区居民就业情况进行了大摸底,同时又通过各类劳务公司,将县域内、市域内及北京、内蒙古等地的招工需求也进行了全面搜集整理,将这些数据全部输入就业服务系统。“有了用工方和劳动力大数据库,解决了‘两头找不到’难题。”杨泽禹说。
“最初摸底时,整个安置小区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居民(年龄在16-60周岁)就有14000多人。两年来,先后做了5次就业情况普查。根据统计数据看,未就业人数逐步减少,现在基本实现了动态的百分百就业。其中有50%以上是通过就业服务中心推介实现就业的。”杨泽禹说。
笔者了解到,康保将就业服务工作从主要针对搬迁安置区的居民,进一步拓展到全县的贫困人口。先后对全县4.1万名贫困人口的就业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针对不同务工需求的贫困人口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到目前,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4542人,带动灵活就业2800余人。 (河北日报记者 李艳红 通讯员 韩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