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更加灵敏而密实的深空探测网 中国电科54所助力“天问一号”发射
7月23日,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实施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任务)。新华社记者 才扬摄
河北新闻网7月23日讯(通讯员李燕茹 河北日报记者王璐丹)今天,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发射场将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送往太空,踏上火星探测之旅。此次任务中,中国电科54所着力提升深空测控能力,“编织”更加灵敏而密实的深空探测网,为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全过程提供技术保障。
54所技术人员正在进行设备调试。河北日报通讯员李燕茹摄
火星探测,能否做到精准的目标导航,是任务成功的重要前提。
“深空测控系统是控‘天问’的风筝线,也是看火星的千里眼和顺风耳。”54所“天问一号”任务测控系统总师耿虎军介绍,54所研制的多型测控系统,在探测器发射、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各个阶段,执行地面遥控、遥测、高精度的目标导航、数据接收等任务。
54所技术人员正在某测控站点进行设备检视。河北日报通讯员李燕茹摄
在任务的全过程中,散步在广袤大地上的一个个深空测控站,通过这张看不见的“深空测控网”,将一条条命令及时准确地送达远在上亿公里之外的探测器上,精准执行任务所需的远程控制。
但探测器距离地球非常遥远,地面站接收到的信号极其微弱怎么办?
图为工作人员为天问一号任务新研制的35米天线。河北日报通讯员李燕茹摄
“我们通过组阵技术,将4套35米天线进行组阵合成,用最简易的方法,使多个天线接收到的微弱信号汇合起来,极大地增强地面系统的接收能力。”耿虎军说,这套系统可以实现对远在4亿公里以外的火星探测器进行极高灵敏度的微弱信号组阵接收。
耿虎军介绍,该组阵系统建设突破了不少关键技术,以较小的成本代价和最优的性价比,满足了深空任务的数据接收需求。
当“天问一号”正式着陆,并在火星表面开展巡视探测后,54所研制的喀什深空测控站将在未来三年的任务时段内,持续对“天问一号”系列探测器进行长期管理。
“本次火星探测任务状态复杂,要经历地火转移、绕、落、巡等多个阶段,测控距离遥远,测控弧段长,接收的信号极其微弱,同时伴随很高的频率动态变化。”54所某测控系统总师闫玉巧指出,为满足这些需要,54所技术人员通过大量针对性测试,对喀什深空测控系统进行了适应性改造,大大提升了系统精细的频率步进等能力,让已有测控设备“旧貌换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