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张巍婷:盐碱地上拓出“常丰”路

2020-06-26 03:57:05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河北日报记者张晶 河北日报通讯员 周晓楠 刘亮摄制

盐碱地上拓出“常丰”路

——记国家信访局驻海兴县张常丰村第一书记张巍婷

日前,在张常丰村内新开设的“面花工坊”内,张巍婷(中)与卡通面花制作带头人王金明(右)一起研究果蔬面蛋糕制作。 通讯员 苑立伟摄

这是一片近海的盐碱土地,虽能耕种却不能浇灌,田地收成完全靠天;

这是一个渴盼丰收的村庄,虽名为“常丰”,却一直未能摆脱贫困实现富裕。

这个村就是曾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海兴县的苏基镇张常丰村。

2018年5月15日,国家信访局督查室三级调研员张巍婷,首次踏上这片土地,挂职张常丰村驻村第一书记。她的到来,为贫穷多年的村庄找到了致富门路。通过发掘当地“旱碱麦”优势,开发网售商品,开设电商中心,培养带富人才,在盐碱地上开拓出一条脱贫致富的“常丰”路。

2019年,张常丰村实现整体脱贫,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7250元。

“两年来张常丰村最大的变化是大家的心气起来了,开始相信凭自己的力量在盐碱地上也能实现富裕梦想!”张巍婷说。

一个馒头的味道,找出了农民脱贫渠道

张常丰村的农业靠天吃饭,平常年景,小麦亩产200公斤左右,大部分家庭主要收入靠外出打工,全村438户150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5户246人,是全县贫困发生率最高的村。

初入村庄,张巍婷也曾迷茫,面对贫瘠的土地,想不出增收的渠道。通过入户走访,她有了信心:“这里的老百姓勤劳、淳朴,我一定要找到增收门路,带领大家脱贫致富,这可是最幸福的事儿!”

契机终于来了。这缘于她入户调查时,村民递给她的一个馒头。

“咬一口,很有嚼劲,满口香甜,真是记忆中童年的味道。”拥有博士学位的张巍婷,拿出钻研学术的劲头,要弄清这馒头为什么这么好吃。

一了解才知道,这里的盐碱旱地种的是一种叫“大红王”的小麦,从种到收不浇水,也基本不用化肥、农药。经检测,这种小麦面粉的蛋白质、湿面筋、钾、钙等含量都高于普通品种小麦面粉。

艰苦的自然环境,反而造就了优良的农作物品质!张巍婷还发现,这里的面粉由于品质好,做成的面花等面食很受欢迎。深入调研中,一个想法日渐清晰,要让食品变商品,借助电商卖天下。

张巍婷辛苦奔走,成立了海兴鑫鹏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让贫困户全部入股;把废弃的村小学校舍清理出来,建立了电商中心;注册了“张常丰”商标,开发系列石磨面粉、小杂粮、面花等特色产品进行网上销售……

一切从零开始,起步是艰难的,在没见到效益之前,许多村民选择了观望。

张巍婷请北京的朋友帮助设计产品包装、制作电商网页、手把手教村里人学习网上销售。

为了提高张常丰的知名度,张巍婷还携当地特产走上了央视《开门大吉》节目。

无数辛苦,终得回报。村民们惊讶地发现,面粉还是那面粉,身价从每公斤平均2元多涨到9元多。村民做的面花、辣椒酱,居然都可以在网上卖钱了。

依靠加工农产品,村里40多户贫困户当年的收入就翻了番。

现在,村里用于网上销售的农副产品近20种。沧州市的一家大客户还跟张常丰村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每月面粉供货值就达四五万元。

今年以来,张巍婷还推动当地特色农产品入驻“人民优选”“扶贫832”等平台,增加了销量,最大限度减少疫情给村民们造成的损失。

“我们要继续做大产业,石磨面粉厂项目正在推进中。”张巍婷说,她还设想在面粉厂周边配套建设面食加工体验区和民宿,并用好已经开始挂果的百亩秋雪蜜桃园和旁边的光伏电站,开发乡村旅游项目。

一次家访的发现,催生多个带富人

张巍婷认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就必须坚持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她通过培养一批致富带头人,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王金明现在是张常丰村有名的“面花王”,他制作的卡通面花,造型生动,并以蔬菜汁调色,好看好吃,是张常丰村面食产品中的拳头产品,打进了沧州市部分医院、幼儿园和大型商场超市,现在每月销售额达9000多元。

日前,王金明租下了村内三间平房扩大生产,希望多带动几名村民增收,巩固脱贫成果。王金明说,现在能做到这程度,都是被张巍婷给“逼”出来的。

王金明从小喜欢绘画,但由于家庭条件所限放弃了艺术道路,结婚后与爱人在路边开了家熟食店。张巍婷到他家走访时发现了他的美术才能,建议他把做面花与爱好结合起来,做卡通面花。

“弄面蛋蛋能赚什么钱?”王金明不大相信她的话。

“你放心干。如果卖不出去,我让我的朋友们天天吃你的面花!”张巍婷的话掷地有声,打动了他。

第一批充满艺术气息的彩色卡通面花很快出笼,第一个月就收入了2000多元,这给了王金明极大鼓舞。但当张巍婷鼓励他进一步扩大规模时,王金明却打了退堂鼓。他以前也创过几次业,都没有成功。没订单没销售渠道之前,他不敢干了。

“我帮你找订单。”张巍婷白天拉上王金明去拜访潜在客户,晚上盯着王金明开发新产品。

卡通面花样式不断丰富,新开发的面寿糕很受欢迎;订单也收获颇丰,听说是扶贫项目,生产手续齐全,许多单位给予了支持。

“张书记陪着我研发新产品,有时能熬到夜里一两点。没她盯着,我还真坚持不下来。”王金明说。

村民代淑凤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张巍婷家访中了解到她有做辣椒酱的特长,张巍婷就自己掏钱帮代淑凤定制了玻璃瓶和标签。

“从没想到过自己做的辣椒酱还能卖钱。现在一个月能收入3000来块钱。”代淑凤高兴地说,如今,她那“辣椒姐”的名号也叫得越来越响亮。

做挂面的“面条哥”齐福田,开发了系列蔬菜挂面;做面花的马玉娟,成为村电商中心的负责人;枣木杠吊炉烧饼传承人刘树新,被张巍婷从外地请回村重操旧业……

面食协会、腌咸菜协会也成立起来,一些平时在家的妇女纷纷加入。

前些日子,张巍婷又召集了会做手工鞋的村民开会,商量能否组织起来生产,通过电商销售……

村民们感慨地说,张巍婷把张常丰村的“人才”全给发掘出来了。

“我希望能培养、吸引更多像‘面花王’‘辣椒姐’‘面条哥’这样的致富带头人参与张常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巩固好脱贫成果。”张巍婷说。

一腔为民的真情,鼓起村民致富劲头

两年来,张常丰村变了样。村内产业从无到有,不断壮大;村容村貌大幅改善;组织管理井然有序。其中,最大的变化当属村民精神面貌的变化。以前被盐碱地束缚得甚至不敢有梦想,现在大家相信,在这片土地上,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过上好日子。

“她是一个工作狂。”谈起对张巍婷的印象,许多村民说。

“我经常在群里看到她在夜里一两点钟发的信息。早上6点,她又发新信息。”村民马玉娟说。

“张书记工作太认真,每批货都要自己检验。她实在没时间,就要求三个人以上检验过关才允许发货。”代淑凤说。

今年5月15日,张巍婷挂职期限届满。组织上征求她的意见,如果有困难,可以结束挂职回原单位。“许多事还没干完,我要留下来,与大家一起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张巍婷说。

她记挂的不只是村里的产业,更有依旧在贫困边缘徘徊的村民。

在张常丰村西,蓝色铁皮围起的一个小院里,是一个艰难的家庭:今年13岁的芳芳,父母有智力残疾,爷爷奶奶年岁大。独特的家庭环境,使得孩子出现了明显的自闭症特征。

这个家疏于收拾,村民都不愿意进去。

但张巍婷到村挂职以来的两个除夕夜,都是在这里过的。“就是因为这个家庭最难。”她说。

为让孩子走向正常,张巍婷有空就去看芳芳,跟她说话,并给她买文具和小礼物。

终于有一天,张巍婷准备离开时,她忽然听到芳芳在她身后说了声“谢谢”。“当时听到这句话,眼泪一下子就流下来了。因为,当地村民几乎都没有听见她主动说过话。”说起那天的情景,张巍婷又一次湿润了眼眶。

如今,站在记者面前的芳芳,脸上泛着笑容,目光中多了灵动,性格开朗了许多。张巍婷请王金明教芳芳剪纸,芳芳进步很快。张巍婷希望孩子初中毕业后能进职技学校,学一技之长,生活自立,给这个家庭增添希望。

今年春节,张巍婷原本准备回老家陪父母过年,但疫情不期而至。“张书记坚决留下来与大家共抗疫情,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防返贫致贫。从她身上我们学到了很多。”在村党建室,多位村党支部成员对记者说。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张巍婷说,冲刺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关键就在抓好党支部的思想组织建设。通过调整优化班子结构,明确分工,改变10年没有发展新党员的现状,加强理论学习,激发干事创业自觉,短短一年,张常丰村由一个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变成了沧州市基层党建示范村。

“虽然张巍婷是个年轻女同志,但村里的老爷们也服她。因为全村人都知道她是真心实意为大家办事!”村民代表齐占亭说。

“在与脱贫攻坚的时间赛跑中,党员干部要跑得更快,这样群众才会紧紧跟上。党员干部只有以‘辛苦指数’才能换取广大群众的‘比学赶超指数’,提升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张巍婷说。 (河北日报记者 张岚山

责任编辑:张永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