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
“粒粒皆辛苦”的新含义
6月6日,九岁的杨梓鹏在东是堤村的麦地里像模像样地割麦子。妈妈王世兰在旁边“场外指导”:“割下来的麦子要轻轻放,不能碰掉了麦粒。”
1986年出生的王世兰也没有割麦子的经验,但是小时候,家人割麦子时,她有一个重要任务——拾麦穗。
“拾过麦穗的人,最能理解粒粒皆辛苦的含义。”王世兰说,带着孩子来体验麦收,实际上也是要用这样一种方式,让他体验劳动的艰辛、养成爱惜粮食的习惯。
短暂的麦收体验,可能无法让9岁的孩子真正感受到粮食的意义。在收割机“一路推到底”、产粮县几乎能够做到开镰即收镰的今天,“粒粒皆辛苦”的古话怎么理解呢?
每年从南到北追逐着小麦成熟期奔走的收割机机手们最理解,农民们对颗粒归仓看得究竟有多重。
如今,除少数不利于机械化操作的地块以外,小麦主要产区的收割工作均已实现机械化。尽管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机器的收割损耗高于人工收割是不争的事实。农机手李岳飞告诉记者,人工操作如果不当,极容易造成小麦机械收割严重损耗,而这正是雇主和机手们担忧的事。
为此,麦收这几个月中,李岳飞和同伴们不仅要进行长时间大强度的收割工作,更要时刻注意地形、小麦成熟度、天气风向、空气湿度等方面,并及时进行调整。
如果小麦湿度较高,为减少损耗,确保作业质量,需要适当降低前进速度,提高风机转速,增大滚筒转速以及脱粒间隙,减小割幅。小麦湿度较低,需要加快前进速度,增加割幅,降低拨禾轮。
甚至,收割机仓门的开关也需要多加注意。卸粮后切记关闭仓门,防止粮食溢出造成大量损耗。
无论哪个时代,“粒粒皆辛苦”都是有关粮食生产的行为准则。但每个时代,这句话却有不同的含义。“一个汗珠摔八瓣”式的辛苦越来越少了,科学技术却以崭新的形式,实实在在地注入收获之中。
6月5日成安小麦的开镰现场,中化现代农业MAP邯郸地区负责人申永杰特别受欢迎。他在不停地向咨询者解释什么是MAP。
申永杰说,中化农业在2017年提出MAP(Modern Agriculture Platform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战略品牌,简单理解即全程种植管控。他们将对产自中化农业MAP全程种植服务农场的、达到国家质量标准要求及渠道收货要求的产品进行品质背书,向消费者传递全程种植管控的模式,满足消费升级需求。
随着规模经营越发普遍,对田间管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MAP农场引入的智慧农业的元素,让曹臣良这样的种粮大户放宽了心。
停在地头的植保无人机,摁下按钮后腾空而起,一天轻轻松松完成千亩的作业量;埋在地下数不清的传感器,将各类种植数据实时传输到管理平台……“能自动化的都自动化了,能机械化的都机械化了!”曹臣良说,以前农民种地,有头脑的都是自己去学习、充电,现在有了申永杰他们这批人,“等于给咱们配备了一个专家团队,全程教咱们咋种地、咋高产,咋颗粒归仓。”
针对曹臣良家的2000亩小麦,中化农业为其配备了专职农艺师,量身定制植保方案和施肥方案。申永杰在手机上的App轻轻一点,中化智能配肥站设备便可应声启动。小麦收割完成、玉米播种后,工作人员只需要根据玉米生长阶段,在触摸屏上选择相应的选项即可完成配肥指令。
“麦子亩产超过500公斤,玉米应该也错不了,肯定丰收在望了。”眼看着黄澄澄的小麦进了仓,曹臣良悬着的心才算落了地,“我的麦子今年全部供应北京市场,这种富硒小麦,每斤增收1角多钱,一亩地能增加收入100多元钱。”(文/河北日报记者袁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