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善待和保护自然中实现绿色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面临的永恒课题。马克思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恩格斯提出了“人首先依赖于自然”的思想,提醒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明确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绿色发展上升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将污染防治列为三大攻坚战的一个重要方面强力推进,开创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新局面。
加快推进生态修复,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推进生态修复,大力推进国土绿化是关键。我国的绿化并没有先天优势,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广大,但我国多年来坚持以植树造林改善生态,动员群众广泛参与,一系列大型生态修复工程的有力实施,让绿色在广袤国土上一寸寸地延展。党和国家领导人每年都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植树活动已成为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载体。近20年来,我国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持续“双增长”,是国际相关权威机构认定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坚持生态优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脱贫致富的有效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现实中,余村和金米村的实践探索,为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提供了极好的范例;内蒙古亿利资源集团多年来持之以恒地治理库布齐沙漠,走出了一条治沙与多种经营发展沙产业相结合的独特致富路,探索出了公司加农户调动多方积极性的成功模式;我省塞罕坝林场三代建设者几十年的不懈奋斗,将茫茫沙海变成莽莽林海,创造了恶劣环境下通过大量植树实现生态良性循环的人间奇迹。这些实践都启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脱贫致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力支撑。
善待自然,加强生态保护,是培植经济潜能最可靠的方式和途径。由于历史原因,河北产业结构偏重,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相对较多。近年来,我省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当前仍需进一步强化绿色发展理念,科学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努力以生态环境的持续优化积累后发优势;通过改善生态培育经济潜能,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优化环境集聚财富,吸引外资,更好承接京津产业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