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走刀写匠心
——记河北大工匠、中钢集团邢台机械轧辊有限公司二分厂一车间精车班班长张衍朝
张衍朝在车间对生产中的轧辊进行精准校核。河北日报记者邢云摄
4月29日,中钢集团邢台机械轧辊有限公司(简称中钢邢机)二分厂一车间,巨大的龙门吊牵引着轧辊半成品,在厂房半空缓缓移动。地面上,摆放着或长或短、或粗或细的轧辊,油光锃亮。
这些外形酷似“擀面杖”的轧辊,被誉为“钢材之母”。作为轧机上的最核心部件,轧辊看似普通,却是拥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不掌握冶炼、铸造、热处理和机械加工等核心技术,就无法生产出满足耐高温、抗高压等轧制条件的轧辊产品,其地位“身价”不言而喻。
“钢材薄厚、成型,都要靠轧辊来实现。”今年34岁的张衍朝,已在中钢邢机工作了12年。虽然年龄不大,却是厂里的“明星”,在最近被评为“河北大工匠”之前,他已连续10年保持一级品率100%,质量事故为零,年年被评为企业“劳动模范”“专业标兵”。无论是谁,提起张衍朝,无不竖起大拇指。
精益求精,他把产品当“孩子”
“冶金厂”,是邢台人对中钢邢机的习惯称呼。它建于1958年,风雨数十年,成就其厚重底色。2006年,邢机加盟中钢集团。2007年至今,中钢邢机轧辊产销规模连年位居世界第一,全球市场占有率达20%以上,国内综合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我国70%以上的板材、管材、带材以及H型钢、重轨等,都是这里的轧辊生产出来的。
和很多邢台人一样,张衍朝对“冶金厂”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毕业于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的是数控技术及应用专业。能到中钢邢机上班,是他和不少同学的梦想。
2006年8月,他到中钢邢机定岗实习。一走进厂区,便被各种轧辊产品吸引,了解得越多,“爱”得越是深切。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样子来。
一年后,他终于如愿正式入职。一开始,跟着师傅学翻修,学精车,从普通车床,再到数控车床,他凭借着执着与勤奋,很快掌握了车工基本技能,只跟班学习了7个月,就开始“单兵作战”。
时至今日,他仍清楚地记得首次制作轧辊时的场景。2007年春节期间,师傅回家过年了,张衍朝根据日常训练经验,熟练地打开设备,按照图纸要求,再三校核,缓缓“上刀”,确保万无一失。
“精车加工轧辊的关键在于精准,尺寸把控不容一点儿闪失,长了、短了,错一寸都不行。”张衍朝说,一根轧辊少则十多万元,多则数十万元,一旦出现质量事故,制成废品,浪费的除了时间和金钱,还会影响企业形象。因此,要求“精益求精、追求极致”毫不为过。
一根轧辊,历经多道工序,“千锤百炼”,待精车加工完毕,已基本完工。“在最后关头必须‘精雕细琢’。”张衍朝说,不出废品,不只是严苛的工作标准要求,也是对同事的尊重,对自己的尊重,更是对产品的尊重。
在张衍朝看来,每一根轧辊都是有生命的,它们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需要“疼”,需要“爱”,需要用极致的耐心来“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