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做好复工复产期间的疫情防控工作,“重启”的行业都被要求认真做好“访客”的信息登记。从商超到银行,乃至房产中介和理发店,顾客进门前都需要在个人信息登记表上填写姓名、电话、身份证号,甚至工作单位乃至家庭住址等详细的个人信息。然而,记者近日调查发现,这些防疫专用的个人信息登记表却存在随意摆放、无人看管等问题。(据北京日报客户端4月16日报道)
防疫期间,在人流密集场所,对所有到场人员一一“记录在案”,这一做法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一旦该地区、该时段出现确诊病例,凭借这些到访个人信息,可以第一时间找到密切接触者并进行后续相关处置,以尽快尽早遏制疫情传播,并进行流行病学的调查。可以说,公共场所人员到访登记表在提高防控的精准度和有效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现实中这些登记表普遍缺乏保护和看管,个人信息近乎“裸奔”,存在极大的泄露风险。事实上,现实中也不乏类似的信息泄露事件。4月16日,有市民在胶州政务网反应称,微信朋友圈流传着出入胶州中心医院的数千人名单及其相关信息,内容包括姓名、电话、身份证号码、个人详细居住地址、就诊类型等。如此大规模的个人信息,是怎么流出来的?医院的信息管理是否规范?这一事件提醒我们,必须堵塞漏洞、规范管理,防止防疫个人信息发生泄露、滥用和丢失。
中央网信办2月9日发布的《关于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利用大数据支撑联防联控工作的通知》要求,为疫情防控、疾病防治收集的个人信息,不得用于其他用途;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公开姓名、年龄、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除授权的机构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疫情防控、疾病防治为由,未经被收集者同意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通知》为防疫期间个人信息安全提供了制度保障。但与此同时,登记的个人信息由谁管理、如何管理、泄露信息会受到何种处罚,还有待更详细、具有可操作性的严格规范。
随着生产生活秩序的全面恢复、人员流动的加大,如何规范管理防疫个人信息,已经成为一个日益凸显的问题。有关部门应抓紧制定相关细则,进一步明确防疫信息收集的项目、使用范围、管理规范、泄露后的惩戒措施等,以更具体、更严格的规定筑牢个人信息安全的防火墙,确保防疫个人信息安全。(许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