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无人机拍摄的白洋淀引黄大树刘泵站。河北日报记者赵杰摄
阅读提示
要在“一张白纸上”建造一座高质量现代化新城,铺就这幅千年画卷的底色,无疑是最重要的起笔。
而有一群从事生态治理的人,就在为雄安新区的生态建设而忙碌。
从他们手中,“千年秀林”开始慢慢生长,白洋淀越发秀美……他们要构筑起雄安蓝绿交织最富魅力的生态底色。
一天当三天过,给新区筑起一圈安全屏障
3月19日,李青山在白洋淀引黄大树刘泵站内巡查泵房。河北日报记者赵杰摄
3月19日,容城县南拒马河防洪治理工程(容城段)三标段,工地现场车辆穿梭、机器轰鸣,工人们戴着口罩、安全帽正紧张有序地作业。
“我们要抢抓汛期来临前的黄金施工期,如期高质量完成工程建设,筑牢千年大计安全屏障。”雄安集团生态公司相关负责人李青山说,这个春节假期,南拒马河的防洪治理工程一直没有停工。
南拒马河防洪治理工程是雄安新区起步区北部重要的洪水防线,是雄安新区建设发展的支撑性、基础性工程,2019年4月进场施工。
记者眼前是一条横亘东西的宽阔大坝,“精筑千年大堤 彰显雄安质量”的醒目横幅迎风招展。这不是一条普通的堤坝,从设计之初,就将高标准建设、生态建设、数字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嵌入”,成为智慧雄安在城市安全方面的一个范本。
“土堤填筑采用防渗性好的壤土分层填筑,确保压实度达到96%以上。”李青山介绍,土堤要历经20多层填筑,每一层填筑压实后都要取样,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业主单位、新区质监站4级检测合格后,方能进入下一层填筑压实。
“如果将防洪堤只是理解为坚固的‘土埝大坝’,那是还停留在过去的认知里,新区的生态防洪堤就是风光优美、功能齐全的休闲大道,无论行驶或是漫步,都将是一段美妙的观光之旅。”李青山表示,环起步区的百公里生态防洪堤,将被打造成百里连通的公共活动空间。
李青山介绍,南拒马河堤防结合生态廊道建设要求,探索出一条堤身生态防护、防浪林、防护林带,以及堤防巡视维护道路、防汛屋、其他管理站所等与河道生态建设有机结合的生态堤工程布局方案和设计思路,最终将防洪需求与公共生活相融合,形成“五道”“双线”,即车行道、骑行道、跑步道、漫步道、探索道,惬意划船线、观淀游船线。
李青山原来是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的一名设计师,2017年,在完成津石高速的设计之后毅然辞职,投身到雄安新区的建设中来。常年的案牍工作让李青山并不善言谈,但说起自己负责的几个工程,却滔滔不绝。
“来雄安新区三年了,我比任何人都着急看到一个崭新的城市崛起。”李青山说,在雄安,人们看到新区表面上是平和的、安静的,而它的内里,早已动力澎湃、高速运转。这三年,他一直“把一天当三天过,天天围着雄安新区周边转”。
南拒马河向南40多公里,跨越整个白洋淀,雄县七间房乡大树刘庄村,白洋淀引黄大树刘泵站(白洋淀引黄泵站),观光平台上人来人往。3月20日,白洋淀引黄大树刘泵站工程已经接近尾声,这是雄安新区设立后的首个永久性水利工程。
目前,泵站观光平台、道路绿化等配套项目建设正在加快推进。
“远看,泵站主体像一个飞流直下的瀑布。”李青山说,设计寓意为“黄河之水天上来”,外观造型上利用新型建筑材料营造出直瀑的样式,犹如黄河之水从天上滔滔而下。
白洋淀引黄泵站是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末端入淀口。2019年,穿越482公里奔流而来的1.5亿立方米黄河水,源源不断地输入淀区,成为白洋淀生态补水重要且稳定的水源。
“白洋淀引黄泵站是一个枢纽,一方面,它成为白洋淀生态补水重要且稳定的水源;另一方面,白洋淀丰水期时,还可以通过泵站为淀区外反向补水。”李青山说。
跟着“千年秀林”一起长,为雄安打下绿的底色
3月19日14时,正是一天中最暖和的时候。“千年秀林”大清河片林一区秀林驿站广场上,拉歌唱戏的、晒太阳拉家常的村民,陆陆续续集中起来。
新区高小王村护林员高建勋比跳广场舞的村民更有精神头。昨天一场大风,吹得路边广告牌都倒了,高建勋放心不下林子里的树,带上工具巡查起来。
高建勋负责的这片林子里,山桃开得正艳。一到下午,从紧张疫情中缓过神来的人们,都结伴赶来看桃花。
人多的时候,高建勋心里很纠结:这批山桃,是他三年前亲手种下的,眼看着原来的庄稼地变成了“桃花源”,他愿意人们跟他一起分享春日美景。可是总有按捺不住的游客,要拉下树枝闻闻花香,甚至想偷偷摘下几朵桃花带回去。每到这时候,笑吟吟的高建勋总会板起脸,以冲刺速度跑过去:“看可以,可不能摘啊!”
这些树,在高建勋眼里,比金子都金贵。
金贵在哪儿?
高建勋说,他家有几亩地,过去种小麦、玉米,“不算人工,一年两季收入1100多块钱。”新区设立后,先行植树造林,他家的地转为合作造林用地,每亩每年收益1500元。
造林用工优先当地农民,高建勋不种地,也不用出去打工了,经过统一的培训,摇身一变成了造林工人。“原先种地都是一把好手,学这些更是没问题。”高建勋说,村里共1000多亩地转为林地,许多村民种树增收,鼓了腰包。
如今,“千年秀林”大清河片林一区基本已经成林,松树、山桃、海棠、五角枫都已经郁郁葱葱,高建勋的工作从造林转向养护,春季的主要任务是防火、浇返青水、整地除草、防治春尺蠖、美国白蛾。
更重要的是,高建勋居住的村子,如今已被“千年秀林”所环抱,“树多了,斑鸠、野鸽都回来了。人在林子里住着舒服。”
先植绿、后建城,是雄安新区建设的一个新理念。“千年大计”从“千年秀林”开始。“能为雄安新区种树、植绿,咱干的可是大事。”
2017年秋季,雄安新区启动了以建立城市森林为目标的“千年秀林”工程。与传统的城市造林不同,新区的“千年秀林”以近自然林为主,截至2019年年底,已累计完成造林31万亩,植树1700万棵。未来,新区森林覆盖率将由现在的11%提高到40%。
雄安集团生态建设投资公司的工作人员杨尉栋介绍说,2020年,雄安新区“千年秀林”计划植树造林10万亩,主要包括环淀林带、河流生态廊道、道路生态廊道和部分林地斑块及生态湿地游憩林等规划林地。
1992年出生的杨尉栋,见证了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大清河片林一区(时称9号地块一区造林项目)造林工程的起步,“如同在一张白纸上作画,雄安新区建设的第一笔,浓重地涂上了一片绿色。”
对于未来“千年秀林”的图景,他描摹起来更充满热情。
“过去一些地方先建房、再配绿,绿色只是装饰品。而新区不同,蓝色水域,绿色植被,蓝绿空间的比例较大,新区更像一颗珍珠嵌在绿色大地上。”杨尉栋指着秀林驿站内的展板说,“一淀、三带、九片、多廊”支撑新区生态格局,勾勒出了一座未来之城的绿色图景:白洋淀发挥生态涵养功能,环白洋淀、环起步区、环新区分别建起绿化带;在城市组团间和重要的生态涵养地区,孕育9片大型近自然森林;沿主要河道和交通干线两侧建设绿色廊道。
杨尉栋介绍,今年新区植树造林将重点建设城市组团间和重要生态涵养区的林地斑块,以增强碳汇能力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锚固新区生态格局、稳定城镇开发边界,发挥生态涵养功能。
村干部身兼河长,还“华北明珠”一淀碧水
3月19日,任小峰驾驶快艇,在淀区内打捞漂浮垃圾。 河北日报记者赵杰摄
3月19日,安新县东淀头村,村党支部副书记任小峰刚刚安排完村口防疫检查站的换班工作,转身上了码头上的快艇。
作为华北平原最大淡水湿地系统,白洋淀有143个淀泊星罗棋布,3700条沟壕纵横交错,对维护华北地区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作用,被誉为“华北之肾”。
东淀头是淀区内的纯水村之一,污染防治和生态治理的任务格外艰巨。任小峰的另一个身份,是淀区的河长。
快艇驶出码头,向淀区深处驶去。东淀头村有2600亩水面,远远望去,淡蓝色的水面在目光尽头与蓝天相接,中间是一条黄色芦苇勾勒出的金线。
站在快艇上的任小峰举起一把大筢子,狠狠地扒向船头的一块漂浮泡沫板。“我们河长的任务,是打捞淀内及河道四周的漂浮物,监控乱挖乱采、乱排乱放、私搭乱建。”任小峰说,经过几年来的治理,东淀头淀区的围堰、违建、乱排放、水产养殖情况基本杜绝,目前的主要污染物就是漂浮物。
尽管村里事务繁多,但每周驾上快艇,绕着自己负责的水面跑上几圈,顺手捞上几块漂浮物,已是习惯。
“一淀水一淀银,一寸芦苇一寸金。”白洋淀的生态治理,让世代依水而居的村民们有失有得。
“比如生活污水排放,以前各家都是直排到淀里,多少年来都是这样。”45岁的任小峰是土生土长的淀区人,他说,为了治理白洋淀,不让一滴污水流到淀里,村民们硬是改掉了千百年来的生活习惯。
如今,村里已建成5套污水处理设施,通过管道将每家每户的生活污水收集起来,用先进的生物技术进行集中处理,日可处理生活污水近50吨,处理后的污水水质能达到一级A标准,完全能够满足村里污水处理的需求。
为了治好白洋淀这一淀水,雄安新区“内外”兼顾,一大批治理项目开工。
淀区外,白洋淀上游入淀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有8个项目,主要为府河入淀口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和孝义河入淀口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白洋淀退耕还淀生态湿地工程、唐河入淀口湿地建设与生态修复工程以及府河、孝义河、瀑河、萍河(新区段)河道综合治理项目和导污治污渠建设等。
淀区内,环境综合治理也有8个项目,主要为白洋淀78个村污水垃圾厕所等环境问题一体化综合系统治理先行项目、白洋淀围堤围埝治理、白洋淀底泥生态清淤试点工程、白洋淀芦苇等水生植物平衡收割及资源化利用项目、白洋淀船舶升级改造与污染控制项目、生态功能区村庄搬迁工程、淀区码头及航道区域底泥生态治理工程等项目。
“污水得到处理、农家院不搞了、鱼不乱养了,看似我们损失挺大,但我们得到的更多。”任小峰说。
大力整治中,白洋淀的水质开始变清了。
“鳑鲏鱼肉质鲜美,过去淀里污染,十多年捞不着了。现在淀里的水干净了,这不,它又回来了。”小时候常见的大天鹅、苍鹭、豆雁、骨顶鸡、凤头麦鸡也回来了。 (河北日报记者 袁伟华 吴安宁)
相 关
雄安生态越发“自然”
如果说雄安新区“千年画卷”是一幅工笔画,那么雄安新区的生态建设,则是工笔与写意的结合。
“绿色基底”“千年秀林”的写意在于,用点染的笔法,打造异龄、复层、混交的近自然森林;“蓝色图层”白洋淀的写意在于,用晕染的方式,依靠丰富的动植物多样性,让白洋淀由人工恢复,逐渐走向自我维持为主的治理模式。
这种写意的核心要义,在于回归自然。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体现在雄安新区生态底色绘就的方方面面。
“雄安新区造的林是‘千年秀林’,所谓‘千年’,不是指我们栽的树木能活一千年,而是说我们造的林是一个完整的、健康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里,林子能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整个林子它能够活一千年,活上万年,所以叫‘千年秀林’。”雄安集团工作人员杨尉栋说,雄安新区造林构建的是平原地区大面积异龄、复层、混交的近自然森林,这在我国尚属首例。
近自然森林是模仿自然、接近自然的一种森林经营模式,它并不是回归到天然的森林类型,而是通过间伐、抚育等,使林子的植被关系同天然森林相接近,把林子培养成异龄、复层、混交林,实现近自然管护。近自然让森林拥有一个稳定、健康、多层结构的生态系统。
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刘存歧,最近正忙于根据“白洋淀水生生物资源环境调查及水域生态修复示范项目”的结果分析,向相关部门提出关于白洋淀水生植物科学利用和生物多样性恢复的建议。
他的核心观点是,白洋淀的生态修复方式,未来要由人工修复向自我修复与维持转变。
刘存歧举例说,白洋淀的高等水生植物约有40多种,它们是草食性、杂食性鱼类的饵料之一,也是多种鱼类栖居和产卵的场所,而且能吸收、富集水中污染物,是“水环境卫士”。论净化能力,沉水植物比挺水、浮叶、漂浮植物都更强,是水生态环境修复的关键。
“食物链完整、生态服务功能健全,是白洋淀生态环境修复的目标。”刘存歧建议,在白洋淀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修复过程中,要全面利用生物在水体净化过程中的作用。因地、因淀施策,污染严重的区域要有必要的人工干预,轻污染区域则应该构建完整的食物链体系,依靠生态系统自我修复。比如在入淀河口区域,建设人工湿地或近自然湿地净化入淀水质;在淀内轻污染区域,利用鱼草共生、鱼蚌共生等机制延长食物链,恢复自然状态,进而实现水体自我净化、自我维持的能力。 (河北日报记者 袁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