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死神较量的21个昼夜
——记邯郸市传染病医院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第一梯队
邯郸市传染病医院隔离病房内,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病情,鼓励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河北日报通讯员李湛琪摄
2月6日,邯郸市首批两名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2月14日,第五批两名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战“疫”一线,捷报频传。与每批出院患者脸上愉悦的神情不同,已连续与死神较量21个昼夜的刘斌远,欣喜的表情中难掩疲惫。
刘斌远,邯郸市传染病医院肺一科主任,也是该院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第一梯队负责人。2月14日,他和本批18名医护人员走出隔离病区开始休整,虽然暂别冲锋一线,但他仍深深牵挂着病区中的患者和接力奋战的同事。
“早已准备好的行李包”
1月24日,除夕夜,一个电话让正准备年夜饭的刘斌远瞬间警觉起来。“斌远,全市首例患者正转往我院,马上赶到医院。”果不其然,战斗命令下达。此前,刘斌远和护士长徐瑞香等已向医院递交了集体请战书,随时准备奔赴抗疫一线。
来不及吃团圆饭,也顾不上与家人解释,刘斌远抓起行李包赶往医院。作为经历过非典、甲流救治的医生,职业敏感让他意识到一场大战即将打响。
刘斌远患有冠心病,心脏放有4个支架,需每天服药。但疫情就是命令,他必须闻令而行。赶到医院,科室的其他医生和护士也集结到位。穿上厚厚的防护服,戴上口罩、护目镜,当晚他们便开始接诊首例确诊患者。
两例、三例、四例,随着确诊病例不断增加,战“疫”越来越难。刘斌远说,很多患者不仅有发热、咳嗽等症状,还伴有糖尿病、脂肪肝等其他病症,每天的病情变化无常。医护人员要穿着防护服,随时到隔离病房了解病情,20多天里,刘斌远几乎没睡过一个囫囵觉。
“刚开始时,因为没有成熟的救治方法,患者的病情没有好转,每进行一次肺部CT螺旋扫描,看到患者肺部炎症加重,我的心情就特别沉重。”刘斌远说,在市卫健委组织协调下,省市专家纷纷支援,通过会诊他们确定了“一人一方”“一人一团队”、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患者病情开始好转。“科学治疗,精准出击,我们终于看到了战胜疫情的曙光。”紧接着,一例例痊愈患者开始出院。截至2月14日,第一梯队共收治患者28例,先后有9例治愈出院。
“印在脸上的勋章”
“每当看到治愈患者踏上回家的路,我就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徐瑞香是肺一科护士长。笔者采访时,她的声音仍有几分嘶哑。说起大家共同奋战的21个昼夜,她感到很骄傲,“面对病魔,没有人退缩,每个人都像战士一样勇敢。”
护士赵一萍是位漂亮的90后。由于长时间佩戴口罩、护目镜,脸上勒出一道道压痕,有的地方还破了皮。“万一留下疤痕,影响颜值怎么办?”有人打趣道。“那证明我曾经上过战场,这可是印在我脸上的勋章。”赵一萍自豪地说。
“我接诊的第一名患者是邯郸市首例确诊危重症患者,可以说一开始就是一场攻坚战。”医生许昕说,一次值夜班时,凌晨一点多突然接到通知,说有两名确诊患者正向邯郸市传染病医院转运。“顾不上休息,我马上与负责转运的医护人员联系,提前了解患者病情。接诊后,有一名患者情绪波动很大,等她能配合治疗时,已经是清晨六点多了。”
“谁家没点难事呢,但医生的使命召唤着我们必须向前冲!”徐瑞香向笔者动情讲述了几名同事的故事。护士郝桃杰的公公瘫痪在床,丈夫又在外地工作,接到任务后,她将两个孩子留给婆婆,迅速赶到医院投入工作;李尚彦、刘永超两名医生在夜幕中冒着大雾,驱车几十公里从老家赶来报到;新婚不久的护士李晓颖放弃休假,主动请战返回一线;护士宋艳萍胆囊手术后不到一个月,毅然选择和战友们并肩战斗……
“既是医护人员,又是保洁员、心理疏导员”
在隔离病区的21天,对第一梯队全体医护人员来说,不仅要面对工作压力,还要克服生活困难。
“相对医护人员来说,保洁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较弱,为了安全,我们自己当起了保洁工,每天清扫收集的垃圾就有六七十公斤。”徐瑞香说,病房的门锁坏了,两名医生穿着厚重的防护服自己去修;病房里用于消毒的紫外线灯坏了,医生刘永超爬上2米多高的梯子换灯管。“作为护士,除做好护理工作外,还要为患者打水、送饭、收集粪便等化验标本,每天累得倒在床上就睡着了。”
为节约防护服,医护人员每天早上都不敢多喝水,可他们却设法劝导患者多喝水、多吃饭,以增强患者营养和免疫力。
“患者心理压力大,一是担心自己的病情,二是对把病毒传染给他人,导致身边人被隔离很自责。”徐瑞香说,这就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克服恐惧和自责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这是这辈子我喝过的最香的大米粥。”患者小磊(化名)住院后,一度心理压力很大,不愿配合治疗。徐瑞香耐心地与他交流,促其敞开心扉。有一次,小磊无意间提到想喝大米粥,细心的徐瑞香当天就为他熬制了出来,小磊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温暖。
“守护百姓健康是医护人员的使命,只要需要,我们随时准备再次上前线。”刘斌远道出了第一梯队医护人员的共同心声。(河北日报记者刘剑英 通讯员王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