攫珍厚土赓续燕赵文脉
——盘点2019年河北省考古领域新成果
2019年,正定开元寺南遗址考古出土器物——三彩孩儿枕。 通讯员 陈 伟摄
阳原泥河湾盆地历经数代考古发掘,有何新进展?河北正定开元寺南遗址是否寻觅到魂牵梦萦的“子城”?冬奥会脚步越来越近,崇礼太子城遗址考古有哪些新进展?河北雄安新区考古有序推进,南阳遗址上的城垣,是否就是燕国曾经的都城“易”?白洋淀之畔,威名赫赫的燕云十六州之一,为何城址几经兴废……
2019年,燕赵大地上考古成果璀璨夺目。日前,由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原省文物研究所)主办的2019考古业务汇报会上,来自河北省内外的16支考古队带来河北省最新考古成果,接受来自全国110余位专家学者的检阅。
寻踪人类故乡
发现“河北第一城”
泥河湾,东方人类的故乡。基于得天独厚的地缘环境,以此为中心,河北旧石器考古研究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多年来,多支考古队伍持续奋战,只为寻踪人类故乡的非凡历程。
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周振宇,在泥河湾盆地西白马营遗址发现了几处古人类生活面,有两处明显用火遗迹,大型砾石砍砸器更是在泥河湾盆地首次发现。“这为探寻该区域距今5万年至2万年人类生存模式及适应性行为提供了丰富资料。”周振宇说。
然而,河北更需在新石器考古领域发力。就地域而言,坝上地区是历史上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区,也是草原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但以往该地区新石器考古工作较少,学术空白区较多。两年前,省文物局原副局长、河北省泥河湾东方人类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谢飞曾语重心长地说:“河北新石器考古得跟上。”
言犹在耳,河北省新石器考古便取得重大突破:在冀西北坝上地区,考古人有幸与尚义四台、康保兴隆、崇礼邓槽沟梁等史前遗存不期而遇,史前文明火种在此升起袅袅炊烟。其中,康保兴隆遗址为研究中国北方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农业起源及其环境变化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四台遗址发现房址4座,有一座房址发现较多石磨盘和石磨棒以及磨制石铲等农业加工和生产工具,说明在7500年前后该地区农业就已具有一定的发展水平。
“这些新石器文化遗存,改变了以往人们对长城以北地区早、中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内涵的认识。”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瑞着重指出,崇礼邓槽沟梁遗址文化面貌丰富,其龙山时期夯土台基及城址为河北省首次发现,堪称“河北第一城”,意义重大,其性质应是区域性的中心聚落,为研究长城沿线新石器时代晚期城址结构及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资料。
“2019年,河北新石器考古推动了新、旧石器考古学文化过渡研究,希望今后坝上地区涌现更多新石器考古成果,为进一步揭示古人类的活动和演变提供更多实物资料。”汇报会上,谢飞等国内权威专家期许多多。
寻根千秋文脉
雄安考古拉开城市考古大幕
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新区考古工作,一直牵动人心。
河北雄安新区设立两年多来,为了切实做好新区文物保护工作,河北雄安新区联合考古队经过周密部署,分工协作,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勘察和发掘,成果丰硕。记者了解到,两年多来联合考古队充分运用数字化信息采集技术,实现新区全覆盖,为进一步完善河北考古学文化的谱系编年和时空框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为延续新区历史文脉、服务新区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南阳遗址,继2018年考古发现东西向分布战国时期夯土城垣后,本年度考古队以该城垣为线索,进一步追寻战国时期城址分布范围、平面格局和文化内涵。“目前,已廓清南阳遗址城址的边界形态,基本确定南阳遗址主体文化遗存应是东周时期燕文化,对南阳遗址的现存范围及成因、遗址整体布局和城址历时性变化有了新认识。”南阳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张晓峥说,所发现的战国中晚期城址西北折角,结合2017年遗址发现西汉时期“易市”陶文陶片,为探索东周时期燕国城邑“易”实现重大突破,对研究先秦时期白洋淀地区城市化进程及燕文化的形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白洋淀附近的鄚州城再度闯入世人视野。作为燕云十六州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何岁利带领考古队,对鄚州城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初步厘清了该遗址的性质与年代,目前已基本完成鄚州城址文献史料编年工作,推测该城址可能为五代、北宋时期的鄚州城遗址以及金、元时期莫(鄚)亭县城址。“这一发现填补了燕云十六州各州历史和考古的缺憾,推进了白洋淀区域生态环境演变、人与自然互动关系研究等工作。”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魏坚在点评中说。
无文化传承,无雄安未来。
“作为一项艰巨、浩大而系统的考古工程,2019年雄安新区各项考古工作科学有序。南阳战国、汉代城址,东小里—白龙汉代墓群,鄚州城遗址等发现发掘,拉开了雄安新区城市考古恢弘大幕,雄安千年历史文脉变得更加丰满充盈。”专家们如此高度赞誉。
打捞文明碎片
让古城址鲜活起来
行唐故郡带人们走入早期中山的故乡;蔚县三关村辽代墓地,是目前燕云十六州地区首次发现;历时4年多,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终于完成始自上世纪的邢窑发掘整理工作……过去的一年,河北考古全面开花。尤其是各地持续多年的大小古城址考古成就突出。
“皇家底蕴,为冬奥会添了大彩”——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及冬残奥会张家口赛区冬奥村及冰雪小镇建设项目重要组成部分的张家口市太子城金代城址(又称太子城遗址),在2019年初先后荣获“2018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两项中国考古界大奖。近日又出土铜坐龙一件、带有“修内司”款的器物一件,都进一步佐证了太子城的皇家行宫属性。
“揭开子城一角,见证了古城变迁”——正定开元寺南遗址考古已持续5年,在领队陈伟的主持下,2019年新发现遗迹106处,出土可复原器物1700余件。他们还利用正定城区内管线改造的时机对晚唐五代城墙进行追踪勘探及清理,终于勾勒出众多学者翘首期盼的子城轮廓,确认了晚唐五代时期子城的存在。
去年以来,通过多学科、多部门的有效参与,河北古城址考古取得持续突破。专家认为,接下来的考古中对此类遗址的保护和展示需慎之又慎,希望让文物活在当下,为人们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河北日报记者 龚正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