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爱国情 奋斗者】刘汉章:钢铁“炼”成的改革先锋

2019-07-05 05:05:16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刘汉章深入焦化厂实地解决生产问题。河钢邯钢供图

阅读提示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曾在工业战线树立了两个典型,一个是大庆,另一个是邯钢。

在上世纪90年代,时任邯钢总经理的刘汉章把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推行“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经营机制,使邯钢实现跨越式发展,利润总额连续4年保持全国同行业前三位。

“邯钢经验”不仅使邯钢由一个地方钢铁企业跻身国家特大钢铁企业行列,还在全国千万家国企掀起了一场企业管理模式革命,邯钢也被誉为我国“工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

在中央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刘汉章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推墙入海”的改革者

5月20日,在邯郸市农林路邯钢生活小区一间老年人活动室,笔者见到了一枚珍贵的纪念章——奖章正面中间的丰碑上镌刻“1978-2018”。

去年,党中央、国务院将这枚奖章颁授给100位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作出杰出贡献的改革先锋,“邯钢经验”的创造者刘汉章位列其中。

“上世纪90年代初,刘汉章创立并推行了‘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经营机制,打开了一条直面市场的道路。”耄耋之年的原邯钢党委书记王国兴说。

1984年1月,刘汉章出任邯钢总厂厂长。在他的锐意改革和管理下,邯钢成为河北省的4个利税大户之一。

但是,上世纪90年代,火爆的钢铁市场急转直下,原本2000元一吨的钢材几乎在一夜之间降到1600元,与此同时,燃料、运费、原材料等价格却突涨。双重夹击下,1990年邯钢28种产品26种出现亏损。

“当时,一道无形的墙把企业和市场隔开了,墙外风激浪涌,墙内却风平浪静。总厂领导天天发愁,但28个分厂的职工工资照发,奖金照拿。”王国兴介绍。

这种逼迫让刘汉章想通了一个现在看来很简单的道理——是市场适应我还是我适应市场。“当时我们就吃准了一条,解放思想、大胆改革、转变企业内部的经营机制,走向市场。”

于是,刘汉章给总会计出了个题目:做一个保证邯钢所有产品都不赔钱的成本指标。经过几个月的严密测算,邯钢10万多个成本指标,落到2.8万名职工头上,形成“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责任体系。这一算,被邯钢称作“模拟市场独立核算”,成为之后“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邯钢经验”的滥觞。

“邯钢经验”究竟有怎样的魔力?邯钢展室里的两张示意图足以说明问题。

一张示意图显示,1990-1996年,表示生铁、钢、商品坯材线条线均为匀速上升的直线,但表示利润的折线上升角度却远远大于前三者,1991年邯钢利润5020万元,1994年7.8亿元……

另一张1996年度的示意图显示,邯钢职工人数占全国冶金行业职工人数的0.84%,钢产量占2.33%,却创造了17.8%的利润……

突出重围后,刘汉章和班子成员在实践中不断拓展完善“邯钢经验”,生产一线核算成本,后勤管理也要计算成本。后来,基建、技改都实行成本否决,邯钢在实践中尝到了成本否决的甜头。

邯钢曾经从英国引进一台45度无扭控冷高速线材轧机,但总重2800吨的整体设备,邯钢通过谈判只引进了104吨核心设备。

“每个项目的上马我们都是精打细算,当时同行整条生产线引进花了2个亿,我们只花了5000万。”曾与刘汉章搭班子13年的王国兴,现在说起这事仍是一脸自豪,“邯钢花钱最省,却建设最快、投产最早。”

此后,刘汉章为“邯钢经验”持续注入了更多新的内涵。

具体而言,一是市场。企业主动走向市场,实行内部模拟市场机制,根据市场上产品售价和采购原料的市场价格来计算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二是倒推。从产品在市场上的价格开始,一个工序一个工序从后向前核定,直至原材料采购。三是否决。以成本和效益决定分配和对干部业绩进行考核,完不成成本指标,否决全部奖金。四是全员。每个人都要分担成本指标或费用指标,实行全员或全过程的成本管理。

想帮国有企业都搞好

在邯钢展室中,笔者见到了这样一份珍藏在玻璃封罩中的国务院红头文件:1996年1月3日,国务院以国发(1996)3号文件的形式,要求全国学习推广“邯钢经验”。

由此开始,全国掀起了学习“邯钢经验”的高潮。据不完全统计,邯钢改革13年间,先后有2万余家企事业单位到邯钢学习取经。

当时曾有人问刘汉章,邯钢不怕培养众多的竞争对手而妨碍自身的发展吗?

刘汉章说:“邯钢是全国人民的邯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需要兄弟企业之间的大协作,邯钢把商业秘密、经验、技术无偿地奉献给社会,就是想帮中国的国有企业都搞好,让咱职工都富起来。”

刘汉章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不管是企业前来上门请教,还是邯钢派驻专家,邯钢将本属于商业秘密的技术、成本指标等倾囊相授。

南方一家大型钢铁企业来求援了,刘汉章直截了当地问:“为什么不上连铸?”对方回答“太贵了!”刘汉章说:“我给你们做一台矩形连铸机,只收成本费!”

从1997年开始,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要求,邯钢开始派出专家到亏损企业任实职、当高参。

原隶属国家冶金部的舞钢,连续4年累计亏损。邯钢重组舞钢后第5个月扭亏为盈,“中华第一板”名扬三峡。

1997年初,衡水钢管厂资产负债率高达114%,邯钢兼并当年就扭亏为盈,4年累计实现利润693万元。

贵州水钢扭亏为盈。

新疆八钢摆脱困境。

……

“在刘汉章的心里,不管是哪里的厂,都是兄弟厂,都是国家的厂;不论是邯钢多炼出了钢,还是别的钢厂炼出了钢,取得了更好的经济效益,都是为国家解了燃眉之急。”王国兴说。

钢铁是工业的“粮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钢铁工业大规模建设。“当时经过战争创伤的新中国,百废待兴,新中国建设太需要钢铁了。”王国兴和刘汉章来到邯钢时都是20多岁的小伙子,让钢厂炼出钢、多炼钢、炼好钢,这是他们表达爱国之情的方式,也是他们此后漫长工作岁月里的情感底色。

从最初带工人们建造一个3吨地坑式空气侧吹转炉,炼出邯钢第一炉钢,从亲自领导建起邯钢第一座完整的炼钢分厂,而后又带领邯钢“脱胎换骨”,用大型焦炉、大高炉、大炼钢转炉、CSP薄板坯连铸连轧等高端装备淘汰小高炉、小转炉、小轧机,使主体装备初步实现现代化、大型化,刘汉章带领邯钢逐渐发展壮大。

而这种深沉的情感,也促使刘汉章超越了个人和一个企业的利益,为众多兄弟钢企排忧解难,为扭转全国钢铁企业亏损局面作出巨大贡献。

据当时国家经贸委统计,到1999年初,仅冶金行业通过学邯钢,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34亿元,下降幅度高达30%,其中13户亏损达5000万元以上的大户已经扭亏。

把自己炼成一块钢

经过一道初轧机,5道精轧机,一条火红的钢板由厚变薄,在喷淋水的喷洒下,钢板由红变暗,而后被卷成一轴,由吊车稳稳地放在成品库……

这便是1997年动工、1999年投产的从德国西马克公司引进的薄板坯连铸连轧,简称CSP。

20年过去了,CSP仍是当今冶金界的一项前沿技术,至今邯钢依然用它来生产耐候结构钢、汽车结构钢和集装箱钢等“双高”产品。

如果没有刘汉章,邯钢本无机会上马CSP。当时我国批准引进三套CSP装备给三家国有大型钢厂,邯钢起初并不在考虑之列。

“国外的CSP是用电炉炼废钢带动薄板坯连铸连轧,但刘汉章却提出由于国内废钢少、电费高,用转炉带薄板坯连铸连轧更符合中国国情。”王国兴说,刘汉章的建议得到了国内专家的支持,最终为邯钢争得了一个CSP名额,“这个创新方案带动了我国十多条生产线的落地。”

“再好的办公室也炼不出钢”——这是刘汉章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正因长期在生产一线,刘汉章才能提出更符合生产实际的方案。

一身工作服,脖子里扎条白毛巾,脚蹬一双劳保鞋,在刘汉章的长子刘公道的记忆里,除了出差,父亲几乎都是这身装束。

“工作服都是厚帆布做的,烧红的钢珠子落上去顶多烫个黑点儿,要是普通衣服非给烫个大窟窿,烧到皮肤发焦。白毛巾主要用来擦汗的。”刘公道解释道。

自1958年进厂,不论职位如何变化,甚至当上了董事长、总经理,刘汉章始终像个一线工人一样,“成天围着炼铁、炼钢炉子转”。他常说,大家信任我,党和国家信任我,我只有像牛一样拼命工作才对得起他们。

每当被问起这些事儿,刘汉章总说:“这样的事情,不应该是新闻,这是我们党的传统。当了厂长如果就想捞好处,就想享受,肯定会败家。”

刘公道一度觉得父亲是个无趣的人,直到十六七岁时在家里的床下,发现了一把六弦琴和一双时髦的类似马丁靴的黑色皮鞋。刘公道打算要来穿,却遭到父亲的拒绝,甚至连拨几下六弦琴都不行。

“这是他真正心爱的东西,谁也不能动。”几年前,刘公道联系上了父亲以前的同学,在他们的口中,父亲是爱画画、爱弹琴的地道的文艺青年。

这和自己印象中那个成天“泡”在钢厂的父亲,差距实在太大,刘公道一度不能理解。

但同龄人却和刘汉章有更深的共鸣。

“那个时候,大家劳动起来不讲理由,不讲条件,是炼钢,也是炼人才。”王国兴说,“就这样,他把自己也炼成了一块钢。”

2009年11月28日,这位似乎永远不知疲倦的“钢铁巨人”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在他担任邯钢一把手的18年期间,企业总资产由6亿元增加到256亿元,年钢产量由64万吨增加到543万吨,为国家创造利润58亿元、利税128亿元。

一座55立方米的小高炉、一座20吨小转炉、一辆退役的小火车……在十里钢城,刘汉章最初奋斗的一炼钢厂厂址,如今已是绿树成荫的主题公园。(记者周聪聪 实习生张元元)

记者感言

用改革精神 答时代之问

漫步河钢集团邯钢公司十里钢城,树木葱茏,鸟语花香,厂区绿化率超过55%。很难想象这是一个钢铁企业。如今,“用矿不见矿”“用煤不见煤”“运料不见料”“出铁不见铁”,成为我省钢企向人们展示的新面貌。

回望过去,无论是当年的邯钢,还是今天的河钢,我省钢铁工业发展壮大的每一步,都是改革激发活力的见证。

28年前,“邯钢经验”回答了一个时代之问。

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是从计划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逐渐变革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过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并不断完善的过程。

虽然认识在不断发展,但上世纪90年代初涉市场之海,尚未褪去计划思维的众多企业,依然在由思想转变为实践中出现各种问题。恰在此时,“邯钢经验”应运而生。

人民日报曾刊发文章认为,“邯钢经验”为国有企业实行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提供了借鉴。

在风起云涌、改革明星辈出的中国改革开放40年里,刘汉章能够脱颖而出,被颁授“改革先锋”奖章,正是因为他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

当前,面对如何加快“走出去”、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积极融入全球化发展这样一个时代新课题,不久前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的河钢集团塞尔维亚公司管理团队又走出了一条新路。

他们因地制宜、善作善成,创造性提出用人本地化、利益本地化、文化本地化的海外经营策略,不仅使塞钢重获新生,也使河钢从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获得了发展新空间。人们期待,像河钢塞钢管理团队这样扎根异国他乡、勇于担当的奋斗者们越来越多。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课题,面对新课题,最可贵的是直面问题的勇气和自我革命的魄力。

在上世纪90年代整个钢铁市场疲软的背景下,刘汉章本可以像同行一样,等着政府想办法,靠着“救济”过日子。但他选择了改革,选择了直面难题,奋勇冲关。

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河钢集团董事长于勇曾表示:“如果我们满足当时现状的话,河钢就是一个河北的企业,区域性和地方性的企业,就没有现在的高度。”

时代向前,奋斗不止。(文/记者周聪聪)

责任编辑:魏雨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