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河北时政要闻>>河北>>

那一朵震惊世界的蘑菇云,是他们青春岁月的完美绽放 ——忆“两弹一星”元勋葛叔平与第一次核试验

2019-04-21 23:00:46 来源:长城网

长城网4月20日讯(记者 于仕越)1964年10月16日,是亿万中国人难以忘怀的一天,也是永远镌刻在新中国历史上的一天。当天晚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多次播放了我国第一次原子弹试爆炸成功的《新闻公报》,无数人涌上街头,如同庆祝盛大的节日。

在经济困难的时期,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靠自己的力量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55年前,为了在罗布泊上升起这朵蘑菇云,一群年轻人在茫茫戈壁滩上默默奉献了自己的大好青春与报国热血;55年之后,这群年轻人已经老去,有些人已经随着岁月流逝在时间的长河中,但是他们所做出的卓越功绩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今天,我们就带您了解已故“两弹一星”元勋之一、高级工程师葛叔平,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与“原子弹”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葛叔平生前照片。家人供图

“葛叔平的工作作风和精神,滋养了我的一生”

1963年初,核试验的遥控遥测任务下达到了葛叔平当时所在的国防科委第十研究院第十九研究所,今年86岁的李振魁与葛叔平一起去北京接受了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至今回忆起那段历史仍记忆犹新。

“当时美国、苏联等有核国家对我国有严密的技术封锁,在没有任何核试验遥控遥测资料可参考和借鉴的情况下,上级要求我们在一年内完成任务。”李振魁说,他俩当时就向国防科委立下了军令状:保证完成任务!为此,十九所专门成立了遥控遥测研究室,代号十二室,葛叔平任主任。

“因为时间非常紧迫,十二室全体人员加班加点成了常态,每天都工作到夜里一两点。”作为十二室的科研人员之一,今年83岁的李雄飞回忆说,在那个时候不仅科研攻关面临的困难重重,而且由于条件有限,所有人几乎是在饿着肚子搞原子弹,“当时夜晚加班人员能够吃上一碗面条,都觉得格外幸福。”

葛如山(左二)与父亲的老同事回忆当年。记者 于仕越 摄

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在葛叔平的带领下,整个科研团队的攻关热情却是斗志昂扬。“我那时候一毕业就到了十二室,跟葛主任工作的时间最长,一起参与的核试验遥控遥测任务,他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和严谨的科研精神影响了我的一生。”今年76岁的崔国义是当时研究室最年轻的技术员,“葛主任对待工作就是精益求精,夯实核试验的遥控遥测任务的每个细节,以确保万无一失,一次成功。”因为葛叔平对大家的要求非常高,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当时研究室的小伙子们对他既尊重又害怕,“在工作上严格把关的同时,葛主任与大家相处起来又非常平易近人,会耐心倾听年轻人的想法,悉心教导技术。”崔国义至今仍然感慨,“与葛主任工作的日子,他的作风和精神,滋养了我的一生。”

在葛叔平的带领下,十二室这群年轻的科研人员经过七个月夜以继日的刻苦攻关,终于把原子弹的遥控遥测系统研制了出来,并在核试验中百分之百地完成了任务。葛叔平当年的助手樊子麟在回忆文章中说,“现在从电影上看到主控站一排排彩灯闪亮的控制屏,被控站一个个像礼帽似的接收终端,就是葛主任的构思和我们的设计相结合的杰作。”

“那时候的父亲很神秘,我们都是在军功章里了解他”

“其实从我记事开始,到参加工作,一直不知道父亲具体从事什么工作,只知道他在搞国防科研。对他工作情况的有限了解,也都是在他离休后断断续续地聊天中逐步知晓的。”葛叔平的长子葛元仁告诉记者,直到父亲去世,他才从父亲所属研究所的悼词中知道,父亲一生先后参加了一百多项重大尖端军事工程的研制工作,获得了26项科研成果,填补了不少军事科研的空白。其中由国防科工委1987年评定的《原子弹和氢弹的突破核武器化》和《尖兵一号返回型卫星和东方红一号卫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个人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四次、三等功一次,总部通令嘉奖一次。

虽然葛叔平的一生获得了诸多让人足以仰望的荣誉,但是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这些耀眼的光环从未在人前显露,甚至是自己的家人都不曾知晓,“在我的印象里,父亲的工作特别忙,有时候会到外地出差,具休到哪里工作,连母亲都不知道。”据葛元仁回忆,1964年初夏,父亲葛叔平匆匆忙忙地回了一趟家,对母亲说要到新疆去执行任务,估计年底才能回来。就在这年的10月16日,《人民日报》号外刊登了我国在新疆第一次核试验成功的消息。 “当时我去家属院的同学家玩,同学父亲见了我就说你们家有事了,我当时懵懵懂懂地不知道他在说什么。”葛元仁说,后来父亲年底回来,才知道他到新疆去是参加第一次核试验,还立了一等功。

葛元仁为记者讲述父亲的故事。记者 于仕越 摄

“1964春节期间,和父亲一起去基地参加核试验的助手们集体到家里来拜年。从他们兴高采烈的谈论中,我了解到了一些父亲在核试验基地的工作、生活的片断。”葛元仁告诉记者,“记得当时他们说,葛主任身体真好,在戈壁那么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还要到各被控站检查工作。吉普车在大沙漠上一跑大半天,我们年轻人都被颠得受不了,下车都头晕,可葛主任就跟没事一样,脚一落地就开始工作。”

“现在我才知道,当时在核试验基地的被控站分布在方圆几十公里的无人区内。父亲作为遥控系统技术总指导,虽然是在总控站负责全面工作,但是为了做到万无一失,他跑遍了戈壁滩上所有的被控站,亲自了解设备安装和调试情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试验时整个系统稳妥可靠。”葛叔平一贯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也一直影响着同为工程师的葛元仁。

葛叔平有三个儿子,两位都是工程师,在职业选择上受父亲的影响很大,对科研事业的热爱也是源于父亲的培养。葛叔平的三儿子葛如山说,“小时候对父亲的印象就是对我们的功课很关心,他再忙都会抽出时间来检查我们的课业情况,还会时不时的给我们留科研小作业。”

受葛叔平影响,现在葛元仁的女儿也在从事电子科研工作,“当父亲得知孙女也要搞科研,非常高兴,还特意写了几句话勉励她:‘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长城网4月20日讯(记者 于仕越)1964年10月16日,是亿万中国人难以忘怀的一天,也是永远镌刻在新中国历史上的一天。当天晚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多次播放了我国第一次原子弹试爆炸成功的《新闻公报》,无数人涌上街头,如同庆祝盛大的节日。

在经济困难的时期,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靠自己的力量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55年前,为了在罗布泊上升起这朵蘑菇云,一群年轻人在茫茫戈壁滩上默默奉献了自己的大好青春与报国热血;55年之后,这群年轻人已经老去,有些人已经随着岁月流逝在时间的长河中,但是他们所做出的卓越功绩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今天,我们就带您了解已故“两弹一星”元勋之一、高级工程师葛叔平,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与“原子弹”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葛叔平生前照片。家人供图

“葛叔平的工作作风和精神,滋养了我的一生”

1963年初,核试验的遥控遥测任务下达到了葛叔平当时所在的国防科委第十研究院第十九研究所,今年86岁的李振魁与葛叔平一起去北京接受了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至今回忆起那段历史仍记忆犹新。

“当时美国、苏联等有核国家对我国有严密的技术封锁,在没有任何核试验遥控遥测资料可参考和借鉴的情况下,上级要求我们在一年内完成任务。”李振魁说,他俩当时就向国防科委立下了军令状:保证完成任务!为此,十九所专门成立了遥控遥测研究室,代号十二室,葛叔平任主任。

“因为时间非常紧迫,十二室全体人员加班加点成了常态,每天都工作到夜里一两点。”作为十二室的科研人员之一,今年83岁的李雄飞回忆说,在那个时候不仅科研攻关面临的困难重重,而且由于条件有限,所有人几乎是在饿着肚子搞原子弹,“当时夜晚加班人员能够吃上一碗面条,都觉得格外幸福。”

 葛如山(左二)与父亲的老同事回忆当年。记者 于仕越 摄

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在葛叔平的带领下,整个科研团队的攻关热情却是斗志昂扬。“我那时候一毕业就到了十二室,跟葛主任工作的时间最长,一起参与的核试验遥控遥测任务,他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和严谨的科研精神影响了我的一生。”今年76岁的崔国义是当时研究室最年轻的技术员,“葛主任对待工作就是精益求精,夯实核试验的遥控遥测任务的每个细节,以确保万无一失,一次成功。”因为葛叔平对大家的要求非常高,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当时研究室的小伙子们对他既尊重又害怕,“在工作上严格把关的同时,葛主任与大家相处起来又非常平易近人,会耐心倾听年轻人的想法,悉心教导技术。”崔国义至今仍然感慨,“与葛主任工作的日子,他的作风和精神,滋养了我的一生。”

在葛叔平的带领下,十二室这群年轻的科研人员经过七个月夜以继日的刻苦攻关,终于把原子弹的遥控遥测系统研制了出来,并在核试验中百分之百地完成了任务。葛叔平当年的助手樊子麟在回忆文章中说,“现在从电影上看到主控站一排排彩灯闪亮的控制屏,被控站一个个像礼帽似的接收终端,就是葛主任的构思和我们的设计相结合的杰作。”

“那时候的父亲很神秘,我们都是在军功章里了解他”

“其实从我记事开始,到参加工作,一直不知道父亲具体从事什么工作,只知道他在搞国防科研。对他工作情况的有限了解,也都是在他离休后断断续续地聊天中逐步知晓的。”葛叔平的长子葛元仁告诉记者,直到父亲去世,他才从父亲所属研究所的悼词中知道,父亲一生先后参加了一百多项重大尖端军事工程的研制工作,获得了26项科研成果,填补了不少军事科研的空白。其中由国防科工委1987年评定的《原子弹和氢弹的突破核武器化》和《尖兵一号返回型卫星和东方红一号卫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个人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四次、三等功一次,总部通令嘉奖一次。

虽然葛叔平的一生获得了诸多让人足以仰望的荣誉,但是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这些耀眼的光环从未在人前显露,甚至是自己的家人都不曾知晓,“在我的印象里,父亲的工作特别忙,有时候会到外地出差,具休到哪里工作,连母亲都不知道。”据葛元仁回忆,1964年初夏,父亲葛叔平匆匆忙忙地回了一趟家,对母亲说要到新疆去执行任务,估计年底才能回来。就在这年的10月16日,《人民日报》号外刊登了我国在新疆第一次核试验成功的消息。 “当时我去家属院的同学家玩,同学父亲见了我就说你们家有事了,我当时懵懵懂懂地不知道他在说什么。”葛元仁说,后来父亲年底回来,才知道他到新疆去是参加第一次核试验,还立了一等功。

 葛元仁为记者讲述父亲的故事。记者 于仕越 摄

“1964春节期间,和父亲一起去基地参加核试验的助手们集体到家里来拜年。从他们兴高采烈的谈论中,我了解到了一些父亲在核试验基地的工作、生活的片断。”葛元仁告诉记者,“记得当时他们说,葛主任身体真好,在戈壁那么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还要到各被控站检查工作。吉普车在大沙漠上一跑大半天,我们年轻人都被颠得受不了,下车都头晕,可葛主任就跟没事一样,脚一落地就开始工作。”

“现在我才知道,当时在核试验基地的被控站分布在方圆几十公里的无人区内。父亲作为遥控系统技术总指导,虽然是在总控站负责全面工作,但是为了做到万无一失,他跑遍了戈壁滩上所有的被控站,亲自了解设备安装和调试情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试验时整个系统稳妥可靠。”葛叔平一贯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也一直影响着同为工程师的葛元仁。

葛叔平有三个儿子,两位都是工程师,在职业选择上受父亲的影响很大,对科研事业的热爱也是源于父亲的培养。葛叔平的三儿子葛如山说,“小时候对父亲的印象就是对我们的功课很关心,他再忙都会抽出时间来检查我们的课业情况,还会时不时的给我们留科研小作业。”

受葛叔平影响,现在葛元仁的女儿也在从事电子科研工作,“当父亲得知孙女也要搞科研,非常高兴,还特意写了几句话勉励她:‘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责任编辑:侯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