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驻省会高校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体育场地,大大方便了市民健身,但进校锻炼人数的增加也给高校管理带来了难题
高校体育场馆开放“心结”如何打开
现状
室外场地设施多数开放,室内设施尚未敞开
4月3日17时多,天尚未黑,位于省会南二环外的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场内,已有很多附近居民前来跑步、踢足球、打篮球、打乒乓球。
一位在网球场地锻炼的该校教师告诉记者,学校的体育场全天对外开放,校外人员可以随时进去锻炼,“每天傍晚6点半到晚上8点半来的人最多,最多时整个场地能有几百人。”
记者走访了省会的十几家高校,这些高校的体育场绝大多数已对附近市民免费开放。一些周边社区较多、人口密集的高校,节假日期间更是会涌入众多附近居民。石家庄铁道大学一位体育老师告诉记者,每周日下午,该校体育场几乎都会有上千名附近居民前来进行体育锻炼。
“以前因为找不到像样的足球场地,我们足球爱好者只能在小区的空地上踢球。现在好了,这么多高校的足球场可以任我们选择。”省会足球爱好者贺斌满意地说。
据了解,为有效缓解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与体育场馆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2017年2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曾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要求,学校室外场地设施,如操场、球场、田径场跑道等要先行开放,室内场馆设施开放由各校提出并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河北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提出,确保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全部向社会开放。
一些省会市民向记者反映,驻省会高校目前向附近居民开放羽毛球馆、篮球馆、排球馆等室内场馆设施的几乎还没有。
问题
进入校内健身居民增加,管理难度加大
4月5日20时,在石家庄铁道大学体育场内,记者不时看到被随意丢弃的水果核、牛奶盒、餐巾纸、垃圾袋等。该校一位从事了十年体育场地管理的体育老师说,来锻炼的附近居民文明素质参差不齐,个别人的不文明行为已经干扰到学校体育场的正常使用及学生的学习和锻炼,比如曾有校外人员在学校草坪上挥鞭打陀螺,还有热衷健步走的附近居民组织了一支一二百人的队伍“占领”跑道,边走边用高音喇叭提醒其他人避让。
“周末人流高峰时,体育场几乎被附近居民占满,我们学生想找个地儿打球、踢球都不容易了。”记者走访河北师大汇华学院、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地质大学、河北医科大学等高校时,一些学生对此很有怨言。
采访中,还有一些高校谈到,随着进入校内健身的附近居民不断增加,加剧了体育场地设施的损耗,无形中增大了学校的管理维护成本;外来人员入校可能引发的与学生的摩擦、自身安全及可能对学生人身和财物安全造成的损害,更是各高校十分担心的。
某校一位老师坦言,近年来有学校因为市民在校内场地锻炼时受伤而引发经济纠纷,“万一有居民在校内锻炼时受伤,家属向学校讨说法,高校该不该承担责任”?
建议
综合施治,推动高校体育场馆有序开放
“校外群众享受到了高校开放体育场馆带来的方便,理应遵守高校的管理制度,爱护环境卫生,文明锻炼。”贺斌说,如果进校后行为不文明,最终受损的还是自己。
省教育厅相关处室负责同志认为,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不能简单地一开了之,而是要科学开放,并加强管理。要明确场馆开放时间,在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需要基础上兼顾社会公益性。要将场馆开放的管理服务制度在醒目位置进行公告,并把各项管理服务措施落实到位。
《实施意见》提出了实施开放人群准入制度。在这方面,一些地方已经在探索。在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居民进入校园开展健身活动,需前往开放学校办理电子“全民健身卡”。截至去年11月,该区已有14所体育场地开放学校接入互联网管理平台,实现了大数据管理。有关人士认为,这有利于学校提前掌握办证者的健康状况等,避免不必要的纠纷,也有利于保障学生安全和校园生活秩序。
针对学校场馆开放的安全顾虑,省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樊雅丽建议,相关部门可出台相应制度,规定群众在校园内进行体育锻炼出现意外事故时有关方面如何划分责任等,同时健全相关人身安全保险、场地管理监控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那么,如何解决因为场馆开放带来的场地损耗、人工成本问题呢?在杭州市主城区,政府每年补助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管理人员经费每校(校区)5万元,体育场地设施设备日常更新维护纳入学校预算,从而促进了有关学校安排场地开放管理员、体育指导员、安全员。广州市则在2016年出台了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收费的政府指导价。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退休教师段广庆认为,我省相关部门、地方也应积极探索建立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对公众有序开放的成本补偿机制,或引入社会力量通过竞标等方式对学校体育场馆开放进行市场化、专业化运营。(见习记者罗天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