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大山里的“守护神”:涉县耄耋老翁义务植树护林34载

2018-10-15 14:53:53 来源:河北新闻网-燕赵都市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活着干,死了算,等我恢复好了,还是要上山护林!”在涉县偏店乡韩家山村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叫杨钧堂,今年81岁。在今年突发脑溢血住进医院的前一天,他还在深山护林。从1984年至今,他巡山防火,风餐露宿,已义务守护山林34年。

今年5月的一天,杨钧堂正在村里值班时,突发脑溢血被送到医院。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如今他可以拄着拐杖慢慢走了,说话也日渐清楚。即使是躺在病床上休养的这段时间,他依然惦记着那片倾注了心血和爱的山林,“我看见树就觉得特别开心,就想好好保护它们,等我身体恢复了,这护林员我还要干!”杨钧堂乐呵呵地说。

走进偏店乡韩家山村,原本植被稀少的荒山秃岭,现如今草木葱茏、绿意盎然,焕发着勃勃生机。这绿油油的山林,离不开耄耋老人杨钧堂30多年来的义务植树和看护。

退休变身义务护林员,累计植树不下10万株

涉县境内山岭纵横,沟深坡陡,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称,偏店乡韩家山村更是处于群山环抱之中。这里山高石厚土层薄,十年九旱灾害多,植被稀少。村里曾多次组织群众上山植树,但因没有专人看护,成活率极低。

1984年春,杨钧堂退休返家后,便和村党支部书记郭华廷商量,想让荒山秃岭焕发绿色生机,并主动请缨担当义务护林员。对老杨的行为,村里人并不理解:每月拿着养老金,儿女都有工作,放着舒坦日子不过,干吗受这份罪?可老杨说他从小就生活在山里,长大后最大的愿望就是看着山上铺满绿色,希望在有生之年为子孙们拥有满山翠色尽一分力。

说干就干。郭华廷想方设法从上级部门争取了5万棵树苗,杨钧堂找了辆车拉了回来。村民们的积极性也很高,纷纷拿上铁镐上山植树。之后,他们又借太行山绿化工程、小流域治理工程的东风,加大荒山绿化力度。

“在山上种树可是个力气活儿,得提前挖好鱼鳞坑,等下完雨赶紧去种。一棵树苗,轻的三四十斤,重的五六十斤,山上又没路,都是靠人扛上去的,每天天亮就上山种树,天黑了才回来。”老杨说,虽然很辛苦,但是一定要干好。

目前,该村已绿化荒山2700亩,植树近200万株,植被覆盖率达60%以上,其中杨钧堂亲手栽种的苗木不下10万株。

“不管你是谁!”护林老人不徇私情

“不管你是谁,毁了树就是不行。以前我们这儿放牛放羊的挺多,小树刚栽上还没活稳就被牛羊啃了。自从我管上这事后,只要发现了就必须处罚到位。”老杨说,以前他外甥女家养了100来只羊,偷偷到山上放羊被他逮到了,好话说再多也没用,他硬是坚持原则,执行了罚款。

老杨的堂兄弟牵牛上山没看住,牛吃了山上刚栽的嫩树苗,还毁了村民的庄稼。老杨看见后,二话没说就罚了他几百块钱赔偿损失。“都是关系这么近的亲戚,罚了他们钱肯定对我有意见,但这是原则问题,我必须得坚持!”老杨严肃地说。

有一次,一村民举报乱砍滥伐,把纸条放在了他家门口。经过实地察看和了解,老杨查出了砍伐树木的人,并对他进行了处罚。

就这样,栽树、护林几十年,小树苗在他的呵护下一天天长大,荒山秃岭慢慢变成了绿树林。

3天3夜不归家,冬去春来只为家乡的绿色

树成林后,防火成了当务之急。老杨每天都要到山上巡逻,有时带些干粮和水,在山上随便吃点。他还自费买了望远镜,说用它可以看得更远,巡山效果更好。就这样翻山越岭,一天下来有时要走近百里,山路崎岖、荆棘丛生……他一年不知道要穿坏多少双鞋。

一次巡山,他发现邻村一老太在烧边沿草时,不小心引着了旁边的树。他连忙跑过去将火扑灭,结果眉毛被烧去了一半。

老杨说,防火一要嘴勤,要向群众宣传林业法律知识。二要腿勤。他坚持一天两晌在山上转悠,从不间断,越是大风寒冷的天气越注意,人家在屋里围着火炉坐,他在山上围着树林转。

2014年春,村里的瞭望员看到树林里在冒烟,老杨得知后立马向上级汇报,并组织村里去救火,村民和专业扑火队员不一会儿就把火扑灭了。然而,扑火容易,清理余火却难。这里林子太密,落叶厚达二三十厘米,脚踩在上面根本挨不着地,且油松的落叶还有油性,一时脚滑就可能跌落悬崖。

“小火星一闪随时可能再着火,再烧起来后果不堪设想,我整整在山上守了3夜才回家,晚上冷了就裹紧大衣,跟大家伙儿聊聊天,这样时间也过得快些。”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老杨始终是乐呵呵的。

因工作出色,老杨多次被县里评为护林防火先进个人。日复一日的巡逻守护单调乏味,但望着绿油油的山林,老杨特别开心:“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快点儿恢复好,还想去巡山护林。”他女儿杨献丽说,父亲退休了,干点儿自己喜欢的事,还能为人民服务,只要他开心,我们都支持他。(记者陈正 通讯员苑俊芳 文/图

责任编辑:张岩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