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农业资源、农村环境及文化生活,通过发展观光、休闲、旅游产业等,增强人们对农业及农村的体验,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和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不仅可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升农业发展层次、激活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还有助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进而加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使之成为繁荣农村经济、优化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兴支柱产业。
以村庄规划为先导
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既是发展休闲农业的基础条件,又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要求。我省应立足实际,在综合考虑乡村特点和地域风貌的基础上进行村庄规划。要注意突出特色,避免“一刀切”,不能把所有村庄都规划为一个模式。否则,就无法满足游客体验乡土气息的多种消费需求。应保护好传统的村居风貌、风土人情和田园风光,尤其是有特色的民间景观与风俗,一定要保留原貌,作为文化遗产来展示、延续。同时,要规划好发展休闲农业所必需的硬件设施,比如道路、供水、供电、网络等,充分考虑游客食、宿、行、购等方面的需求。
以生态环境为依托
发展休闲农业与生态环境保护是相互促进、共生共荣的关系。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休闲农业赖以发展的基础,也是影响客源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休闲农业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村生态环境的优美与否,清新的空气、原生态的风景能使游客放松身心,而舒适的生活环境、绿色健康的农产品,对游客更具吸引力。因此,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时要抓住重点、有的放矢,更好地满足游客需求。比如,在农业发展上大力推行绿色种植(养殖),推广有机肥、缓释肥,严格控制畜禽、水产养殖场污染物排放;推广使用清洁能源,进行厕所改造,使生活垃圾(污水)的处理和排放更加规范。
以经济发展为目标
发展休闲农业是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优化的重要举措。休闲农业由于农民参与度高、产业关联性强、行业覆盖面广,前向连接着众多的高端消费群体和高端消费需求,后向连接着种植、养殖、加工等农业生产及初加工部门,已经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民生型产业。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引导培育更多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单位,积极推广使用新品种、新技术、新种养方式,延长农业产业链,重点发展高端设施、农产品加工类科技休闲农业,融合电子商务、“互联网+”的信息类休闲农业。要对当地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充分整合,发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体验,以及农家绿色餐饮和特色农家地域食宿、旅游等休闲产业。
以乡村文化为载体
以民俗民风、乡景乡情为表现形式的乡村文化体验是休闲农业的重要内容,亦是休闲农业最能吸引消费者的地方。住惯了高楼大厦的城市游客之所以愿意到农村休闲游,除了欣赏乡村景色外,很多时候是被当地的民俗文化所吸引。因此,发展休闲农业应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做好整体设计与详细规划,实现与当地民俗文化、历史文物古迹保护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突出特色风貌、延续历史文脉、贴近自然山水,让休闲农业所在地成为人人向往的宜居之地。要有意识地对乡村的非物质文化进行挖掘、传承、保护和弘扬,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比如,对当地特色饮食、文化活动、曲艺、手工技艺、风俗等,要深入挖掘、收集、整理,以游客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同时要注重开发相关的旅游产品,更好地满足游客需求。
以组织管理为保障
发展休闲农业,需要良好的基层组织管理作保障。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我们党农村工作的基础,是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富裕的领导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乡村治理的根本力量和治理体系的中心。发展休闲农业、建设美丽乡村,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发挥积极作用,找准休闲农业的发展定位,明确发展思路和途径,引导村民开展适合本地的具体项目。要加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切实遵守国家和地方相关行业法规和技术准则,规范休闲农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努力提高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促使其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以高质量的服务吸引更多游客。
此外,发展休闲农业、建设美丽乡村还需多方发力。一是充分利用好国家各项兴农政策,将其转化为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具体工作安排,让各项惠民政策落地落实。二是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利用好京津冀三地的土地资源、文化资源、产品资源,实现要素优化配置和高效整合,创建三地一体化休闲农业产业联盟,推动三地休闲农业联动发展、协同发展。三是加大宣传力度,瞄准市场需求和游客的兴趣点,对本区域的休闲农业特色产品大力宣传。根据当地休闲农业的特色制作多种形式的宣传内容,投放到各种媒体,尤其要善于借力新媒体,拓宽渠道、扩大宣传。四是大力吸引和培养复合型人才,在通过优厚的政策吸引既懂经济管理又懂农村、农业的复合型人才的同时,也要善于发掘土生土长的人才,加强专业化培训,提高其整体素质,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