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吴桂云 吴桂云供图
“要想把河北梆子更好地传承下去,就必须深入研究不同的唱腔唱法。这次拜师正是为了能在弘扬优秀戏曲文化之路上进行深层探索、继承。作为河北梆子演员,这是我的责任和使命。”4月7日,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张惠云收徒暨河北梆子名家吴桂云拜师仪式在石家庄举行,吴桂云正式成为张惠云的弟子,登上艺术生涯的一个新台阶。
15年前,吴桂云师从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先生,学习借鉴京剧表演艺术,将河北梆子女武生演绎得张弛有度,酣畅淋漓;15年后,吴桂云拜入河北梆子旦角名家张惠云门下,又开始深入研究河北梆子旦角唱腔,再一次拓宽自己的戏曲文化传承之路。
13岁练功学戏,23岁第一次在河北梆子《钟馗》中饰演钟馗,此后多年吴桂云一直倾心揣摩钟馗这个角色。其中,《钟馗嫁妹》这段戏动作繁难、表演吃重,两张高桌翻下、朝天蹬三起三落等动作特别考验演员的本事。而吴桂云的表演中,饱含着一个艺术家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物性格的揣摩,将戏曲武功的精华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形神兼具,有人称她为“钟馗的代言人”。
可很少有人知道,少年时期的吴桂云最向往的是旦角。“小时候最想唱旦角。与钟馗结缘,还得从《南北和》说起。”当年,吴桂云遵父命跟随大姐吴岱云在戏剧团开始学戏,最初学的是旦角。她下定决心一门心思工武生始自1982年。1989年,父亲偶然从收音机里听到了省河北梆子剧院的《南北和》,便用录音机录了下来,等吴桂云回家时放给她听。吴桂云一下子着了谜,没日没夜地跟着录音一句一句学,每个小细节都反复揣摩。全身心的付出,加上宽厚透亮的好嗓子,让吴桂云在《南北和》中塑造的杨八郎形象细腻生动,情感充沛饱满,极富感染力。
上世纪80年代末,戏曲剧团勉力生存,面对痴恋的舞台,正当吴桂云思索着前路走向何方时,丈夫扈晓波建议她演《钟馗》。这个集小生、武生、老生和花脸于一身的角色从此走进了吴桂云的生命。“《钟馗》之所以难演,是因为需要文武兼备。”1990年,吴桂云初学《钟馗》,7天7夜反复观看录像,细致入微地学习、模仿。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1年,她饰演的《钟馗》第一次亮相舞台,大获成功。此后近30年,她为《钟馗》倾注了无数心力,《钟馗》也成了她的代表剧目,并为她赢得众多荣誉:1993年,获得全国青年戏曲演员比赛冠军;2011年,凭借《钟馗》等表演获得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为了自己所从事的戏曲艺术,吴桂云付出了半生汗水和泪水,一直追求着艺术的最高境界。如今已是功成名就的名角,吴桂云依旧坚守初心,怀着对舞台的热爱和敬畏,开始对河北梆子唱腔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和艺术创作。
“经过多年的历史积淀和艺术传承,河北梆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范式,包含着河北人民对艺术瑰宝的追求和创造。要想更好地传承发展河北梆子,就必须更加全面地研究透各个行当的唱腔。”早在此次拜师前,吴桂云就已经开始跟张惠云学习《陈三两》,探索戏曲艺术如何跨行多面发展。吴桂云说,未来,她希望为振兴家乡戏贡献自己的力量,推动戏曲艺术更深入地融入时代、服务社会。(记者曹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