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伴的陪伴下,“花姐”在房间里练习弹钢琴。 记者霍艳恩摄
再访首批入住燕达金色年华养老中心的北京老人滕秀明
燕郊来养老 “花姐”又逢春
2月8日上午9时,我们来到养护中心3号楼3单元10层,敲开“花姐”的房间。把我们让进屋,她又匆匆走进洗漱间:“口红还没有涂好呢。”
几分钟后,出现在面前的“花姐”光彩照人:银色卷发别上了标志性的七彩头花,上身套一件大红色的毛衣开衫,胸前系着橘色花纹的围巾,浑身透着新春的喜气。
从北京到河北燕郊养老,让“花姐”过上了花样的老年生活。入住燕达金色年华养老中心四年有余,82岁的“花姐”对这里越来越满意——居家式的花园洋房,近在咫尺的医院,24小时的宾馆式服务,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生活品质一年更比一年高!”“花姐”高兴地说。
燕郊与北京通州隔河相望,坐落于此的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吸引了1600余名老人颐养天年,其中98%来自北京。目前,养护中心二期17栋楼主体已经竣工,预计下半年陆续开放。其中2597套家居式住房,已有6000多户家庭预订,供不应求。
“花姐”本名滕秀明,是首批入住燕达金色年华的北京籍老人之一。因为她装束时尚、性格开朗,头上总戴一朵彩色头花儿,大家都叫她“花姐”。2013年9月7日,她和老伴儿来到燕达试住三天,从那天起,就再没有搬走。“当时家里正在进行煤气改造,想临时在这儿住一段,可没想到,来了就不想走了!”“花姐”说。
环顾“花姐”的房间,你会误以为走进了少女的居室:挂在墙上的卡通玩具,摆在床头的布娃娃,梳妆台上精美的彩色发卡……“唯一发愁的,是我的衣服多得放不下,隔几个月就要回通州的家里换一批衣服。”“花姐”告诉记者,虽然家中15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比这里舒适,却没这里生活方便。
“花姐”说着,走进厨房,打开燃气灶,烧上水,把挂面、鱼罐头、娃娃菜依次放在水里煮。今天老伴儿不在,她没去食堂,简单为自己做个早餐。“既能像家里一样做饭,又有食堂的营养配餐。光主食就十几种,每天菜都不重样。最重要的是卫生!”
吃过饭,“花姐”的手机响了,是老年模特队的同伴们催她去排练。从小就是学校文艺骨干的她,到了燕达更有了“用武之地”——老年模特队、合唱团、钢琴课,她样样不落。
客厅的一角,是“花姐”从家里搬来的黑色立式钢琴。乐谱架上摆着厚厚的乐谱——这是她手抄的简谱,每行乐谱下方都用红字标注了自己编配的左手和弦伴奏。“去年我回去,你们刚穿新棉袍,今年我来看你们,你们变胖又变高……”“花姐”边弹边唱,兴致很高。
一张“花姐”和老伴儿的合影摆在钢琴上方,上面写着:“2017年8月4日,60周年钻石婚”。去年,“花姐”和老伴儿结婚满60周年。重阳节那天,养护中心特地举办了庆典活动,为结婚满60周年的百对钻石婚老人庆祝。“燕达对老人很用心,在这里生活很愉快!”“花姐”说。
2016年12月,“花姐”突发肠梗阻,幸亏到燕达医院治疗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这里‘医养结合’的模式是我们最看重的。从这里走到医院才10分钟,而且燕达和北京朝阳等多家医院有合作关系,专家从北京请过来,我们在哪里治都一样放心!”“花姐”说,更令她惊喜的是,在她2017年1月出院时,赶上燕达刚刚开通了北京医保即时结算,她成为首批享受到这一政策的病人。今年她盘算着,等养护中心二期的新楼建好后,换一套新居,在这里继续住下去。(记者解丽达、孟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