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一张车票,一头儿载着游子的思念,另一头儿牵着亲人们的呼唤,它在一年一度的“春运大戏”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从硬板到软纸,从磁介质到实名制,车票改变的是材质、样式,不变的是中国人骨子里对“家”难以割舍的眷恋。
年近七旬的杨韵涛,是河北省辛集市的一名铁路退休职工,从1975年参加工作到2011年光荣退休,他在铁道线上一呆就是36年。“过去赶上春运,我这家里就挤满了七大姑八大姨,都来托我买车票。”回想当初因车票难求被一众亲戚“堵门口”,杨老忍俊不禁,言语中还略带调侃。
飞机票价太高、汽车乘坐又太久,所以铁路成为最受旅客欢迎的出行方式。每年春运期间,超3亿的国人选择搭载火车往返,这种井喷式的客流高发,带来了的是“票难买、车难上、座难求”等一系列现实性问题。翻看着自己珍藏多年的票本纪念册,杨韵涛告诉记者,这里收集着160多张车票样本,每一张票根,都曾开启千万游子的归乡之旅,它们见证了中国铁路北进南扩、西延东张,更见证了六次提速和高铁领航,虽然功成身退,但它们是祖国的春运史上不可磨灭的记号。
“现在的春运,自然是越来越好了。80年代,辛集站还叫束鹿站,一天就停靠四趟车。等到我退休那会儿,已经是一个小时一趟车了。今年,辛集南站开通,又增加了五趟客运专线。路网越来越发达、人们可选择的路线就多了;客车越来越舒适、旅客再也不用遭罪了;高铁的通车也让出行变得快捷……”谈到铁路变迁带给春运最直观的改变,杨韵涛谈吐间透着一股自豪。(记者李秋华、张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