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韵涛老人是河北省辛集市一名铁路退休职工,在铁道线上默默工作了36年。“过去赶上春运,我这家里就挤满了七大姑八大姨,都来托我买火车票。”回想当初因车票难买被一大帮亲戚朋友“堵门口”,杨老感慨良多。
“前阵子,我去石家庄看孙子,一点也没遭罪,干净、舒服、快!”谈起几十年间铁路变迁带给春运最直观的改变,杨老言语间全是感叹号:“80年代,辛集站还叫束鹿站呢,一天就停靠四趟车。我退休那会儿,已经是一个小时一趟车了。今年,辛集南站开通了,又增加了五趟客运专线。”
“不只是这些个大事,就单说这火车票吧,我有个‘火车票宝贝’。”杨老说着把一本装帧精致的火车票收藏纪念册展现在记者面前,“我就想有一天自己退休了,坐在沙发上,泡壶茶,翻一翻这册子,咂摸咂摸过去的岁月,也给孙辈们唠一唠这车票背后的国家变化、时代变化。”
“你可别小瞧了它们,我总给孙辈们讲,它们可是会‘说话’的火车票。”坐在沙发上的杨韵涛老人,喝了一口茶,在他时而柔缓、时而惊叹的讲述里,纪念册里的每一张火车票都生动起来:它们曾开启异乡游子的回家之旅,见证过中国铁路北进南扩、西延东张的历史布局,更记录着六次提速、高铁领航的时代脉搏;从硬板到软纸,从磁介质到实名制,火车票改变的是材质、样式,不变的是中国人骨子里对“家”难以割舍的万般眷恋。(新华社记者李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