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优先 守住绿水青山
——河北省弘扬塞罕坝精神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塞罕坝美景(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记者 贾楠
就在这个夏天,河北最北端的一弯深绿,吸引了全中国的目光——
从漫天黄沙、穷山秃岭到满目青山、绿水潺潺,塞罕坝机械林场三代人在55年里创造的绿色奇迹震撼人心,成为燕赵大地上一道美丽的“生态绿”。
今年“七一”前夕,省委、省政府作出决定,命名塞罕坝机械林场为“生态文明建设范例”。
塞罕坝机械林场久久为功将荒原变绿洲的绿色实践,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也是河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30多年前在正定县工作时,就坚持“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这是他从政起步时就身体力行的生态文明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对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作出重要指示,提出要“建设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河北”,为河北发展指明了方向,明晰了道路。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省委、省政府带领燕赵儿女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燕赵大地的绿色版图日渐扩展,美丽河北的生态底色日渐亮丽。
理念引领,制度创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日益丰满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曾经也是河北发展中遇到的一对矛盾。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近两年来,省委、省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战略位置。2016年11月,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坚定走加快转型、绿色发展、跨越提升新路,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而奋斗。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多次强调,河北要坚决贯彻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求,在治理污染、修复生态中加快营造良好人居环境。
省委副书记、省长许勤也明确提出,要铁腕治理环境污染,落实好大气污染治理“1+18”政策体系,加快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
以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强化顶层设计——
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坚决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河北省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规划(2016-2020年)》合理划定了生态功能分区。
《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提出,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以强化组织推动为重点,汇聚攻坚动力——
省委、省政府成立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统筹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大气污染治理工作。
2016年5月,全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进行部署,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影响之深前所未有。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多次研究部署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措施。今年春节过后,赵克志连续主持召开了7个大气污染治理专题座谈会。
省人大常委会多次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环境保护“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开展水污染防治专题问询。省政协连续多年将大气污染防治列为1号提案。
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突破,探索制度创新——
探索实施跨界河流生态补偿机制,被国家试点试行,理清了河流断面上下游地方责任,“上游弄脏了下游的水,上游要补偿下游”。自2008年实施生态补偿制度以来,仅秦皇岛市就扣缴各县区生态补偿金10820万元,全部用于河流污染治理。
推动建立环境管理责任体系,形成了环境保护监督的强大合力。在全国率先启动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改革,率先建立大气污染防治调度令制度,率先实现全省域环境空气监测站点全覆盖。
自从当上环保警察后,邯郸市曲周县环境安全保卫警察大队大队长董冠男,每天的工作就是巡查当地企业、小作坊的排污情况,根据群众举报查处涉嫌污染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和当地环保局开展联合突击检查……河北省从2013年9月起,在全国率先成立环境安全保卫总队,并在市县两级公安部门组建相应的环境安全保卫机构。目前,河北省已完成组建近600人的环保警察队伍。
河北省还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暂行办法》,明确五级问责和77种追责情形,党政干部损害生态环境将被问责;在省法院、省检察院分别设立环保审判庭、生态环保监察处,实现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建立省级环保督察机制,率先开展省内环保督察……
壮士断腕,治本攻坚,向大气污染宣战
“再不下决心调整结构,就无法向历史和人民交代。”2013年9月,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的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在绿色发展方面搞上去了,在治理大气污染、解决雾霾方面作出贡献了,那就可以挂红花、当英雄。”
向大气污染宣战,河北擂响了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战鼓。
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强力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意见》及18个专项实施方案,统筹协调推进冬季清洁取暖、工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扬尘污染、露天矿山污染等深度整治,确定了科学治霾、协同治霾、铁腕治霾的基本原则。
治理大气污染最根本的还是要靠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而气势宏大的“6643”工程是河北调结构、治污染的“当头炮”。
每天早上不到7时,位于邢台县南石门镇的德龙钢铁公司厂区内,靳旭冉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身为主抓生产的副总经理,他的另一个职责是保障2000亩厂界内生产设施的安全环保运行。
从2012年到2016年,企业累计投入环保改造资金8亿元,先后淘汰、拆除了3座白灰窑、2座高炉、2座转炉,多个工序完成脱硫、除尘升级改造,还增建了污水处理厂。“我们将按照工业旅游标准,持续投入,建设成绿色工厂。”靳旭冉说。
今年是“6643”工程的收官之年。河北省在深入推进钢铁、煤炭等重点行业去产能的基础上自我加压,主动将焦化、火电列入重点去产能行业。2013年至2017年上半年,全省已累计压减炼钢产能6010万吨、炼铁产能5784万吨、水泥产能6718.5万吨、平板玻璃产能6406万重量箱。焦化、火电等行业去产能工作稳步推进。
散煤污染排放约占全省燃煤排放的50%。去年河北省开展散煤污染整治攻坚战,把保定、廊坊两市环京18个县(市、区)部分区域划为禁煤区,完成气代煤、电代煤改造31.87万户。2013年,河北省煤炭消费量首次实现负增长,到2016年全省累计削减煤炭3400万吨。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1100万千瓦和450万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占全省总装机容量的29%。
自从去年村里接通了天然气,位于白洋淀东畔的任丘市七间房乡西大坞三村村民宋宝恒的农家乐生意越来越好了。“是天然气让我们村变了样,家门口的煤堆、柴火垛都不见了,呛人的烟尘也没有了,村里干净整洁多了。”宋宝恒说,虽然村口就是白洋淀,但是以前很多游客在村里稍作停留就走了,现在越来越多的游客愿意住下来体验乡村生活。
奋力治本攻坚,不信蓝天唤不回。2016年,全省空气达标天数平均为207天,较2013年增加78天;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35.2%,超过国家确定的到2017年下降25%的目标,特别是去年在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下,全省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9.1%,圆满完成国家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确定的目标任务。
修复生态,涵养水源,打造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五年来,河北省坚持山水林田湖整体修复,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对河北的定位,着力打造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弘扬塞罕坝精神,加速构筑京津生态屏障。近5年来,河北省已完成造林面积2300多万亩,仅2016年,全省造林面积就达到523万亩,再创历史新高。全省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底的26%,增长到2016年底的32%。去年发布的第五次全国沙化和荒漠化监测结果显示,河北省沙化和荒漠化土地实现双减少。承德市滦河、潮河、辽河、大凌河四大水系年产水量的1/3送往京津,张家口市2004年至2016年为北京输水量累计达到3.46亿立方米。
去除矿山“疮疤”。去年河北省关闭露天矿山386个,停产整治1971个、修复绿化522个。承德市对所有生产矿山编制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加大投资进行治理。
让碧水清流再现。河北省不断完善水污染防治责任体系,出台50条措施“剑指”水污染,省政府与各设区市签订目标责任书,大力推动节水和水资源循环利用,持续抓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在全省建立实施河长制……今年1至6月,河北省纳入国家考核的74个断面中,达到或好于Ⅲ类的水质断面30个,占断面总数的40.5%,比2014年提高1.3个百分点。
白洋淀之于雄安,犹如西湖之于杭州。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目前,白洋淀生态系统的全面修复正在有序开展。清理淀区网箱网栏,重点对白洋淀淀区水质影响较大的保定市区三座污水处理厂进行了提标改造,开展对府河、孝义河、白沟引河等主要入淀河流水环境的综合整治。实施了“白洋淀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在重点水区村、景点及周边宾馆、饭店安装污水处理设施,建立起了完善的垃圾收集—转运—无害化处理体系。
产业转型,让绿生金,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同步解决京津周边贫困问题。”
在2014年2月召开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省张承地区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统筹推进提出了要求。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河北省把生态文明建设与加速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打赢脱贫攻坚战结合起来,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绿水青山,为河北增资源,为百姓聚财源,成为河北转型发展的绿色动能,百姓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借助去年召开的省首届旅发大会的东风,易水湖景区声名鹊起。位于易水湖畔的安格庄村借势发展农家游。村民赵银生不仅家里经营着农家乐,自己还在易水湖景区开游艇。“以前网箱养鱼,好年景最多能赚10万元左右,还污染环境,现在农家乐加上开游艇,估摸着到年底收入二十几万元不成问题。”赵银生说。
限“黑”上“绿”,让绿生金。去年,承德市天然山泉水、文化旅游及医疗康养、清洁能源等十大绿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4.3%,超过传统“两黑”(黑色金属采选及黑色金属冶炼)产业10个百分点,承德主导产业完成绿色转变。
产业迈向“高精尖”,环境实现绿净美。廊坊坚决将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拒之门外,“大智移云”、高端装备制造、生态旅游、生命健康、文化创意等新型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去年,廊坊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5%,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36.8%,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增速43.8%,休闲旅游业收入增长41.55%。
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和理念,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河北人的自觉选择。
一个双臂截肢,一个双目失明,石家庄井陉县残疾老哥俩贾文其、贾海霞,相携相帮十余载,硬是在村边50多亩的冶河荒滩上种活了一万多棵树,让昔日的荒滩变成了绿洲。
“煤炭黑”变成了“生态绿”。在沙河市,张保国2009年主动关闭日进斗金的煤矿生意,从2012年开始整治荒沟。如今已成为休闲生态农场的红石沟,绿色植被覆盖率达到了95%。
光盘行动、骑车出行、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参加义务植树活动……越来越多的河北人将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作为生态文明新时尚。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在燕赵大地,生态文明的共识度不断提升,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河北正在成为燕赵儿女共同的自觉追求。